恩施玉露采摘標準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fā)布日期:2024-10-24 00:16  來源:昵茶網(wǎng)  瀏覽次數(shù):805
內(nèi)容摘要:恩施玉露采摘標準為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恩施玉露對采制的要求、標準較為嚴格,芽葉須符合細嫩、勻齊的特點,采摘的原經(jīng)蒸青、扇干水氣、鏟頭毛火、揉捻、鏟二毛火、整形上光(摟、搓、端、扎)、揀選七道工序制作而

恩施玉露采摘標準為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恩施玉露對采制的要求、標準較為嚴格,芽葉須符合細嫩、勻齊的特點,采摘的原經(jīng)蒸青、扇干水氣、鏟頭毛火、揉捻、鏟二毛火、整形上光(摟、搓、端、扎)、揀選七道工序制作而成。

恩施玉露屬于綠茶,產(chǎn)于湖北恩施市南部的芭蕉高拱橋及東郊五峰山,曾稱“玉綠”,因其香鮮爽口,外形條索緊圓光滑,色澤蒼翠綠潤,毫白如玉,故改名“玉露”。

其加工工藝為:蒸青、扇干水氣、鏟頭毛火、揉捻、鏟二毛火、整形上光(手法為:摟、搓、端、扎)、揀選七大步驟。

1.采摘

鮮葉采摘老嫩一致,大小勻齊,節(jié)短葉密,芽長葉狹小,葉色濃綠的1芽1葉或1芽2葉初展,而且在晴天上午采摘。

2.蒸青

采用特制蒸青灶蒸青。蒸青灶上架普通飯鍋,鍋上置木制蒸青箱,箱內(nèi)裝可抽插活動的蒸青屜。蒸青時,待鍋內(nèi)水充分沸騰,迅速將鮮葉均勻薄攤在屜中,以葉片互不重疊為宜,每平方米約攤鮮葉0.2千克至0.25千克。蒸青時間約40秒至50秒,蒸青適度的葉子呈灰綠色,手捏子柔軟如棉,葉面光滑并發(fā)出清香。也可采用蒸汽殺青機或汽熱殺青機蒸青。

3.扇涼

將蒸青葉迅速扇涼,迅速降低葉溫,散發(fā)水分以免余熱和水汽積聚悶黃茶葉。如采用蒸汽殺青機或汽熱殺青機蒸青,則省去該流程。

4.鏟頭毛火

將蒸青葉2千克至3千克投放在溫度100℃至140℃左右的焙爐盤上,雙手迅速捧葉高拋抖散,使水分蒸發(fā)。翻抖動作要勤,并隨時將爐盤上散葉收攏,使之受熱均勻,失水一致。一般拋炒至葉色暗綠,嫩梗主脈出現(xiàn)“雞皮皺紋”,手捏茶坯,既不粘手,又不成團為適度。全程需要時間12分鐘至15分鐘。如采用蒸汽殺青機或汽熱殺青機蒸青則省去該流程。

5.揉捻

在焙爐上進行,一為回轉揉。兩手握住適量茶葉,在焙爐盤上,如滾球一樣從左向右或從右向左始終朝一個方向周而復始地滾團揉。二為對揉。2人或4人甚至6人對站在焙爐兩邊,雙手推揉茶團。相對站立操作應協(xié)調(diào)動作,如推石磨一樣,你往我返配合推揉,使茶團成一圓柱狀,在爐盤上滾轉?;剞D揉和對揉交替操作。其間夾以鏟法、解散團塊。或用揉捻機進行,揉捻后成條率達85%以上。

6.鏟二毛火

繼續(xù)蒸發(fā)水分、卷緊條索,初步整理形狀。在100℃至110℃的焙爐盤上投放約3千克至5千克揉捻葉,兩人對站焙爐兩邊,兩手心相對,如捧球一樣,2人動作協(xié)調(diào)一致,左右來回揉茶,使茶坯成團隨手如滾球般翻動。動手由慢至快,并隨時將散落在爐盤邊的零星茶葉收攏,使其受熱受力均勻。經(jīng)8分鐘至10分鐘后,以手捏成團,柔軟而稍有刺手感為適度,即下葉攤放10分鐘左右。或采用名茶加工機械進行理條。

7.整形上光

俗稱搓條,是形成恩施玉露茶形似松針、油潤、翠綠的關鍵工序,全過程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懸手搓條。取鏟二毛火葉0.8千克至1.0千克,放在爐溫70℃至80℃的焙爐盤上,兩手心相對,懸空捧起茶葉,右手朝前,左手向后,不斷的順著一方向搓轉茶葉。搓動幅度不可過大,直到茶條呈細條長圓形,色澤油綠,約七成干時,轉入第二階段――爐盤搓茶,即采用“摟”、“搓”、“端”、“扎”四種手法上光,直至適度。

8.提香

經(jīng)過整形上光的產(chǎn)品,再用烘焙或紅外線提香機進行提香,至茶葉含水量5%至6%時下機攤涼。

9.揀選

提香后的產(chǎn)品,經(jīng)冷卻后用過篩簸揚、手工揀剔、除去碎片、黃片、粗條、老梗以及其他夾雜物,然后分級包裝貯藏。

結語:

經(jīng)過七道復雜的工序最終形成了恩施玉露茶綠、湯綠、葉底綠的三綠特色,其成茶條索緊細勻整,緊圓光滑,色澤鮮綠,勻齊挺直,狀如松針,白毫顯露,色澤蒼翠潤綠;茶湯清澈明亮,香氣清高持久,滋味鮮爽甘醇,葉底嫩勻明亮,色綠如玉。

農(nóng)村網(wǎng)  責任編輯:農(nóng)村網(wǎng)
 

      溫馨提示:您正在瀏覽的文章是“恩施玉露采摘標準”
      原載地址:http://gzstnw.cn/baike/33684.html
      版權聲明:本網(wǎng)站刊載的資訊由網(wǎng)友提供分享,資訊內(nèi)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表示農(nóng)村網(wǎng)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建議。網(wǎng)友轉載請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處。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lián)系。對于農(nóng)村網(wǎng)的原創(chuàng)作品,受國家知識產(chǎn)權保護,版權屬于農(nóng)村網(wǎng)所有。轉載務必注明出處及作者。凡用于商業(yè)用途需征得書面同意,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 農(nóng)業(yè)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推薦圖文
推薦農(nóng)業(yè)百科
    點擊排行
     
    網(wǎng)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方式 | 使用協(xié)議 | 版權隱私 | 幫助中心 | 網(wǎng)站地圖 | 網(wǎng)站留言 | RSS訂閱
    工信部信軟〔2015〕440號   農(nóng)市發(fā)[2016]2號   國發(fā)〔2015〕40號   農(nóng)發(fā)〔2017〕1號   中央一號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