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巖茶產品分為五個品種系列,即水仙、肉桂、大紅袍、名叢和奇種。
武夷山目前產量最大的是水仙和肉桂。傳統(tǒng)名叢有五大名叢:大紅袍,鐵羅漢,半天腰,水金龜,白雞冠、大紅袍本是名叢之首,是武夷茶王,現(xiàn)從名叢中單列出來。大紅袍母樹有六棵,是不同的6個品系,其品種為雀舌,北斗,奇丹。
母樹大紅袍生長在九龍窠內的一座陡峭的巖壁上,因為太稀缺了,非常之珍貴,因此福建省武夷山生物研究所于1992年開始大紅袍無性繁殖研究,1994年取得成功。使得原來的“朝堂貢茶”終于飛入尋常百姓家。
巖茶又屬于烏龍茶,這里要明白巖茶只是特定武夷山特定區(qū)域的稱呼,而烏龍茶是大的茶類,所以不沖突。
要問巖茶的生長環(huán)境,八個字來概括就是“巖巖有茶,非巖不茶。”用大白話來說,就是巖茶生長于一個到處都是巖層土壤的環(huán)境中。
武夷巖茶知名山場坑、澗、窠、巖、峰、洞,其實都與石頭有一定的關聯(lián)。武夷山的茶樹,要么長在巖石凸起的山體上,要么生于兩面巖壁夾擊下的坑澗里,又或是藏在巨石包圍下的山洞中。
茶農合理利用當?shù)厣綀龅沫h(huán)境,構筑“盆栽式茶園”或“階梯式茶園”,它們分布在坑澗怪石中,居于巖壁斷崖間,形成了絕佳的微域生態(tài)環(huán)境。
昵茶網原創(chuàng)文章,歡迎關注昵茶網!?。?/strong>
而大紅袍,便是武夷巖茶的最佳代表。
傳說中的大紅袍母株,就生長在武夷山中一處峭壁上。
是的,長在山壁上……
當然,武夷巖茶不是只有大紅袍。
武夷水仙、白雞冠、鐵羅漢、水金龜……認真算下來品種也不少,名氣都不差。
武夷巖茶的特點,就在這個“巖”字上面。
巖茶的產地,主要集中在閩北地區(qū)的武夷山北段,地勢陡峭多懸崖絕壁,茶樹種植的環(huán)境也是依山勢而行,利用巖縫石隙等自然條件順沿修筑種植,形成獨特的石中茶山風景,才產生了“巖巖有茶、非巖不茶”的說法。
而巖茶名字也由此而來,若不是這樣有著大量巖石的環(huán)境中種植產出的茶葉,怎么也算不得巖茶。
也因此,巖茶才有著其他烏龍茶所沒有的,獨特的“巖韻”。這種巖韻,也被稱為巖骨花香,與鐵觀音的清香和鳳凰單樅的濃郁相比,各有風韻。
當然,也不是只要在石頭山上長出的茶葉便能號稱巖茶,缺乏了武夷山的氣候條件與地理環(huán)境,也造就不了最終武夷巖茶的那股高香。
所以,就與其他名山茗茶一樣,武夷巖茶的獨特性是唯一的,無法復制。
要不然,為何上品大紅袍的價格能比房價還貴。
正巖茶、半巖茶和洲茶:
巖茶按產地來分,傳統(tǒng)上分正巖茶、半巖茶和洲茶,后來有國家標準(GB/T18745-2006)的“武夷巖茶”——這是用來鑒定巖茶品質和檔次的主要劃分方式。
以前狹義的觀點,正巖茶主要指“三坑兩澗”一類的名叢,還有其他的巖、坑、澗也是受到不少人的追捧。三坑:牛欄坑、慧苑坑、倒水坑(又叫大坑口);兩澗:悟源澗、流香澗;還有九龍窠、竹窠、內鬼洞、外鬼洞、馬頭巖、觀音巖、天心巖等也是被劃分到正巖的行列。由于這些地方產量有限,后來將武夷山景區(qū)內(包括九曲溪兩岸)的茶園也歸入到正巖行列。
狹義正巖區(qū)域的巖茶,生長在含砂礫量較多的土壤中,酸堿適中、土層較厚、土壤疏松通氣性好,有利于排水。武夷山景區(qū)內的巖谷深而陡崖,因此,日照時間特別短,而在冬天又能阻擋冷風。谷底坑澗密布,滲水細流,空氣濕度高,生態(tài)環(huán)境好,形成獨特的正巖茶的"茶土。這些最核心產區(qū)的巖茶,也被成為“名叢”和“巖上巖”。
(九龍窠茶園,其肉桂為茶客追捧,被稱為“龍肉”。)
巖茶的活、甘、清、香
活:指茶湯潤滑,爽口有快感而無滯澀感,喉韻清冽?!皻馕肚搴图婀酋啞保傲钊酸屧锲今?,怡情悅性”。
甘:指茶湯回甘快捷,清爽甘潤,滋味醇厚,舌底生津。真有“舌本常留甘盡日”之感。
清:指茶湯、葉底色澤清澈明亮。茶味清純無雜、清醇順口、清甜持久。
香:指口含茶湯有芬芳馥郁之氣沖鼻而出,巖茶香包括真香、蘭香、清香、熟香,其香如梅之清雅,蘭之幽馨,果之甜潤,桂之馥郁,令人舌尖留甘,齒頰留芳,沁人心脾。
武夷巖茶之巖骨花香:
巖骨首先是指巖茶生長在丹山谷壑、峰巖、澗坑之畔,土壤介于爛石與礫壤之間,為典型的風化巖土。清代崇安縣令王梓在《茶說》中記載,“武夷山周圍百二十里,皆可種茶,其品質有二,在山者為巖茶,上品,在地者為洲茶,次之”。
花香是指干茶及開湯后,香氣清正幽遠,清香為下,幽香為上;粗香為下,細香為上,杯底香顯花果、果香、乳香,氣息濃郁,持久綿長。
一款標準的正巖茶,香氣應該蘊含在茶湯中,湯融水中。鼻腔嗅到的蓋香、杯底香顯得不太重要,最重要的是在茶湯入口后,能否尋覓到的細細甜甜幽幽厚厚的香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