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農業(yè)百科 » 茶葉大全 » 茶器 » 正文

銀壺之自然包漿和人工做舊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fā)布日期:2024-10-23 12:25  來源:昵茶網  瀏覽次數:1373
內容摘要:銀壺外表,若是本色,有人說太亮,浮華;若是做舊,有人嫌色澤有些黑,且擔心是否對人體有害。經常有朋友咨詢,銀壺做舊和不做舊,哪個好?其實,銀壺做舊和不做舊處理,本身不存在好與不好的問題,兩者各有特色,各

銀壺外表,若是本色,有人說太亮,浮華;若是做舊,有人嫌色澤有些黑,且擔心是否對人體有害。經常有朋友咨詢,銀壺做舊和不做舊,哪個好?其實,銀壺做舊和不做舊處理,本身不存在好與不好的問題,兩者各有特色,各有風格。

其實市面上的銀壺做舊大抵出于幾種原因:第一,為了使器物表面呈現明暗的層次感,使得鏨刻紋飾更加突出;第二,長期放置在空氣中不至于硫化的很難看;第三,掩蓋成品的表面瑕疵。第三種原因最不可取,但卻是市面上最流行的做法。有些無良廠家為了批量出貨,還有用硫化鈉、硫化鉀、高錳酸鉀等有害試劑做舊,做出來的成品看似漂亮,其實對身體是很有害的。銀器做舊的原理其實很簡單,就是加速銀的硫化過程。一般情況下,銀主要是與空氣的硫化氫反應生產硫化銀,先變黃再變黑,硫化過程的快慢與所處空間的硫化氫濃度有很大關系。目前所知最好的加速銀硫化方法是用硫磺皂,因為這是我們日用品,對人體基本是無害的。

新的銀壺,色澤明亮,光感度高,銀壺表面素雅、光亮,給人一種素心凈面的感覺。當然這還取決于原料的差異,國標一號板和二號板做出來的銀壺的通透感是不同的。其實大多數日本銀壺的純度是很低的,一般是930-950,從光亮度和通透感上來說是差一些的。銀壺比較“嬌”,所以要花很大一部精力在日常保養(yǎng)上。建議每次用完銀壺趁其溫熱用麂皮布進行擦拭,隨著時間的推移,銀壺可能由于硫化不均勻,會導致銀壺表面色澤不均勻。但這只是一個暫時的過程,隨著您繼續(xù)使用,表面色澤會逐漸加深,色澤不均勻的情況就會越來越淡化。還有一個需要強調的是千萬別“干燒”,即空壺高溫加熱,會在銀壺表面產生一層“銹”,這層“銹”會使你長期的養(yǎng)壺心血付之東流。當然,如果不嚴重的話還是有辦法擦掉這層“銹”的,但是表面會相應的擦掉一層“包漿”,所以要格外小心。自然養(yǎng)壺是一項持久的工作,它需要我們的耐心,更需要我們的恒心,將銀壺當做我們的親密生活伴侶一樣相處。

如果您喜歡銀本色的素雅,同時自己又有一個良好的保養(yǎng)習慣,能夠常用常擦。那么通過您自己的用心呵護和時間累積,就會醞釀出一種獨特的銀壺保養(yǎng)效果。

如果您沒有一個良好的銀壺保養(yǎng)習慣,建議您買一把做舊的銀壺(也可以自己做舊)。做舊的銀壺,色澤偏深,略顯端重,厚蘊,給人一種沉穩(wěn)的感覺。好的手工做舊也需要很多工序的,匠人通過對銀壺表面進行硫化處理做舊后,銀壺表面的穩(wěn)定性高,顏色也相對穩(wěn)定。建議朋友們只對壺身做舊就好,壺蓋和提梁不建議做舊,因為水蒸氣會使得做舊部分受熱難免有些殘余雜質流入壺中,使得水質變味。需要注意的是,做了舊,不等于不用保養(yǎng)了。如果有時間的話,還是需要經常擦拭,這樣凸出的紋飾就會越擦越亮,凹的紋飾也會呈現不同的色澤,久而久之,也會像自然保養(yǎng)的銀壺。

無論是銀壺做舊,還是保持銀本色,都各有特點,各有風格,兩者本身沒有孰優(yōu)孰劣的區(qū)別,只是銀壺工藝的兩種不同表現形式。如果您是一個時間比較空余,又喜歡銀本色的素雅,可以選擇不做舊的手工銀壺;如果您平時比較忙,喜歡做舊古樸的感覺,您可以買一把手工做舊的銀壺。

農村網  責任編輯:農村網
 

      溫馨提示:您正在瀏覽的文章是“銀壺之自然包漿和人工做舊”
      原載地址:http://gzstnw.cn/baike/41229.html
      版權聲明:本網站刊載的資訊由網友提供分享,資訊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表示農村網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建議。網友轉載請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處。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lián)系。對于農村網的原創(chuàng)作品,受國家知識產權保護,版權屬于農村網所有。轉載務必注明出處及作者。凡用于商業(yè)用途需征得書面同意,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 農業(yè)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推薦圖文
推薦農業(yè)百科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方式 | 使用協(xié)議 | 版權隱私 | 幫助中心 | 網站地圖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工信部信軟〔2015〕440號   農市發(fā)[2016]2號   國發(fā)〔2015〕40號   農發(fā)〔2017〕1號   中央一號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