悶在家的這段時間,為了避免憋瘋,總得研究點什么,以消遣這無所事事的光陰。
于是,有人翻開菜譜,從四體不勤五谷不分抽油煙機都不知道怎么用的閑人搖身一變成了廚子。
有些人幻想成為行俠仗義浪蕩江湖的俠客,所謂“寒江孤影、江湖故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平時愛喝點茶,但對于茶又沒有深入了解的茶小白,則研究起了泡茶。
這兩天,就有一位名叫“茶界白展堂”的茶友問小懂:“跟朋友云泡茶時,常聽朋友說想把茶泡的好喝得學(xué)會坐杯,有的茶還要留根,要辨別茶葉好壞得悶泡,咱也不懂,為了面子咱也不敢問,一問怕露怯,所以匿名來問問小懂,能不能講一講他們的區(qū)別?”
今天我們就來講講他們的區(qū)別,先說坐杯。
坐杯,從字面理解,就是讓茶葉在杯子里葛優(yōu)癱一會兒,略微延緩出湯的時間。
實際上,坐杯的目的是為了讓茶葉中的物質(zhì)釋放的更充分,茶湯更濃厚。
什么時候需要坐杯呢?
比如泡茶時,由于茶葉是緊壓茶,加上出湯快,導(dǎo)致茶葉還沒有舒展,內(nèi)含物質(zhì)還沒有充分析出,就會使茶湯淡薄無味,這個時候,就要根據(jù)情況,延緩出湯時間,適當坐杯。
就像我們曾經(jīng)優(yōu)選過的漳平水仙就是緊壓茶,所以,第一泡可以適當坐杯,浸泡約十幾秒至1分鐘讓茶葉泡開,然后按個人口味調(diào)整沖泡時間。
所以,坐杯是有目的性的,是為了讓茶葉內(nèi)含物質(zhì)析出更充分,讓茶湯入口感覺更濃醇。
那什么是留根呢?
留根是說,倒茶湯時,不完全倒出,而是留一部分茶根(湯底)。
為什么要留根呢?
我們知道,茶葉只要在水中浸泡,內(nèi)含物質(zhì)就會不斷析出,如果泡茶時留一部分茶根,會讓下一道茶湯更為飽和,所以留根的目的就是為了讓茶葉純正的滋味得到延續(xù),不至于這一泡比較飽滿,下一泡就缺少滋味了。
當然,是否留根是要視情況而定的。
一般來說,以下2種情況比較適宜采用“留根法”:
一是用玻璃杯沖泡綠茶等不耐泡的茶葉時。由于綠茶本身不太耐泡,加上滋味清淡,如果第一泡就完全倒出,第二泡的滋味就會大打折扣,所以每一泡最好都在杯中留1/3的茶湯。
二是用大茶壺泡茶時。當喝茶的人比較多,用大茶壺泡茶時,通常茶葉會浸泡稍久一些,讓內(nèi)含物質(zhì)盡量析出的多一些,如果不給下一泡留點“根”,第二泡就會寡淡如水了。
為了驗證留根法的適用范圍,小懂特意用綠茶(黃山毛峰)做了個試驗。在容器、茶葉品種、水溫、注水量、浸泡時間都一致的情況下,一個將玻璃杯中的水瀝干,一個留了約1/3的茶湯。
雖然二者的湯色相差無幾,但滋味卻迥然不同,留根的茶湯的確較為濃醇飽滿。所以,如果用玻璃杯沖泡綠茶時,最好用留根法,否則茶湯滋味會迅速變淡。
我們還用紅茶做了個對比試驗。
留根泡法茶湯顏色更深,而在滋味上,用瀝干法倒的茶湯,滋味正常,而用用“留根法”的,茶湯較濃,而且有一點苦澀。
所以,不是所有茶葉都適合留根法泡的哦,還是要因茶、因器制宜。
所以,坐杯和留根,是有意為之,如果這些細節(jié)上做得到位,茶湯滋味當然就會更好喝。
最后,我們說下悶泡。
悶泡,簡單來說就是倒上水,蓋上蓋子,讓茶葉在水中悶一段時間。
我們做茶葉評測時,都會用國標法來悶泡五分鐘,目的就是為了讓茶葉的缺點更為突出,也有一些老茶客想了解茶有什么缺點時也會用悶泡法,所以,這是一種比較極端的做法,主要用于茶葉審評時。
如果平常喝茶,是不太建議悶泡的,因為它會將茶葉中最深層次的物質(zhì)都浸泡出來,茶湯會非常地苦澀,跟喝中藥一樣,非常影響品飲的體驗。
總結(jié)下來呢,坐杯和留根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讓茶湯滋味更濃醇,口感更好。
而悶泡則是為了檢驗茶葉的好壞而采取的一種較為極端的泡法。
文章來源于懂茶帝,版權(quán)歸懂茶帝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