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是用來喝的,不是用來炒的。
從研究方面來說
學術界對古樹茶還沒有系統(tǒng)研究,而且從生命周期來說,百歲及以上茶樹一般都處于衰老期,所以古茶樹的茶葉是否比成年期的更好,還是未知數;
從市場方面來說
物以稀為貴,超過百歲的長壽老人很稀有,同樣樹齡超過百年的茶樹也很稀有,備受追捧,所以更恰當地說,目前說“古樹茶”只是概念,并不能代表品質更好。
對茶葉品質的研究,主要是通過兩種方式:
一是理化品質檢測,即從茶葉內含物質的含量來判斷,包括農殘、重金屬等質量安全指標。
二是感官品質評價,主要從色香味形來評判。貝葉身處業(yè)界,對感官審評接觸得多些,所以主要從它來談。
從我們感官審評的經驗來看,可以總結出這么一句話:并不是所有的古樹茶都好喝,但我們喝過很多好喝的古樹茶。
比如,好的古茶樹,香氣更為豐富,甜度和稠厚感也好,當然也有相應的重苦澀度。而且,我們覺得或許是古樹良好的共生環(huán)境,帶給了它獨特的品質。
其實在理化指標與感官審評之間,貝葉還聽過一種說法,很多評茶師依靠經驗覺得,即使是理化指標差別不大的茶,但其口感可能存在明顯的差異,其原因,可能是人口腔和味覺的敏感度帶來的。
所以對于以上的話的理性思考是:
1)大家買茶不用盲目追求古樹,因為你遇到的古樹可能并不好喝;
2)如一些茶葉研究員所講,物以稀為貴,因此古茶樹價格可以更高,但是,它的高是否合理是另一個問題。
如果是因為商家炒作、消費市場盲目,而導致古茶樹價格虛高,其口感的優(yōu)勢與其價格的溢價程度,完全不對等,那么這種現象也是不正常的。
古茶樹的價格上漲,自然也會影響其他非古茶樹的價格,假如整個行業(yè)都出現不對等的溢價和低價,那對行業(yè)發(fā)展自然不利,消費者也會吃虧。
而且影響普洱茶成品口感有四個因素,原料、工藝、存放、沖泡,其中原料當然非常重要,但也不要光盯著原料。
此外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除非是經過嚴格訓練的專業(yè)評茶師,一般人很難喝出其中的差別;再加上相關相應的機制存在漏洞,因此市面上以普通茶冒充古茶樹的現象不少。
古茶樹的品質到底是不是更好,還需要進一步驗證,但這些亂象的存在,也一定會給古茶樹的發(fā)展帶來不好影響。
正是由于上面的原因,我們在選擇茶葉的時候,更應該理性,古樹茶不一定好,只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