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資訊 » 農業(yè)新聞 » 國內動態(tài) » 正文

國人如何能端穩(wěn)自己的飯碗 警惕土地流轉“非糧化”困局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fā)布日期:2015-01-10  來源:吾谷網  瀏覽次數:81560
內容摘要:  農民就好似一條在大海中游蕩的小船,隨波逐流,顯得無助無力。這樣的現實下,國人如何能端穩(wěn)自己的飯碗?  種糧不掙錢國人飯

  農民就好似一條在大海中游蕩的小船,隨波逐流,顯得無助無力。這樣的現實下,國人如何能端穩(wěn)自己的飯碗?

  種糧不掙錢國人飯碗怎能端穩(wěn)

  記者林遠在鄉(xiāng)下走訪時發(fā)現一種現象:農民長年坑哧坑哧的種糧食,然后發(fā)現辛苦種了大半輩子的糧,居然還喂不飽自己和家人,沒錢送孩子讀書送老人看病,大急之下土地一撂,跑到城里打工掙錢了。于是,田地成了荒地,家中老人和孩子成了留守人口。再然后,個別村干部在某個寂寞的夜里靈光一閃,發(fā)現了一條能帶領全村留守人口走上致富的康莊大道,那就是向水稻小麥什么的統(tǒng)統(tǒng)說再見,從今往后只種經濟作物,藍莓草莓山楂之流越多越好,這些東西價格比糧食賣得高城里人還愛吃。之后,整個村推陳出新把所有土地流轉起來全部改種,以后除了賣水果掙大錢外,還能搞搞采摘和農家樂,可謂一舉多得。再或者,有人干脆就把所有土地都流轉給企業(yè),他們愛干嘛干嘛,每年給租子就成。

  于是,在我走過的諸多農村地區(qū),看到了數量龐大的果園、大棚、農家樂、農業(yè)度假風景區(qū)。連片的糧田越來越少,小麥、稻谷、大豆的人氣每況愈下。

  土地流轉毫無疑問是解決當下農業(yè)發(fā)展問題的一劑良藥,因為只有讓土地連片流轉最后形成一定規(guī)模,再讓少數人針對大面積的土地進行統(tǒng)一經營和管理,才有提高生產效率的基本條件。但不知土地流轉為何一到基層就變了味,一些基層干部把土地流轉當作政績工程,設置指標強迫農民搞流轉。

  去年全國農民人均收入接近9000元,真正來自于種植業(yè)的收入卻連1/4都不到。曾有位農民給我算過一筆賬,種一畝水稻的利潤無論怎么算都只有幾十塊錢,這還是在風調雨順的時候,但凡要有點天災人禍,“那是要虧到姥姥家的”。

  隨著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規(guī)模日趨增大,流轉中存在的一些隱憂也暴露了出來。幾個農業(yè)大省獲得的數據顯示,各地土地流轉面積在快速增加的同時,用于種糧的面積呈逐年下降趨勢。有專家分析稱,雖然出現這種情況并非反常,但如果高比例的“糧地不糧用”成為常態(tài),將成為我國糧食安全的一大威脅。

  耕地種糧比例每況愈下的同時,土地流轉規(guī)模卻在“飛速前進”。據農業(yè)部統(tǒng)計,截至2013年底,全國承包耕地流轉面積3.4億畝,是2008年底的3.1倍,流轉比例達到26%,比2008年底提高17.1個百分點。這種變化在糧食主產省尤為明顯,安徽省農業(yè)廳獲得的數據顯示,過去5年,該省耕地流轉率年均增幅達到37.6%,其中2013年底比2012年底凈增737萬畝,增幅達57.8%。

  對于上述現象,一些業(yè)內專家表示擔憂,很多地方片面追求流轉規(guī)模和流轉比例,但卻忽略了土地流轉后繼續(xù)種糧能否給業(yè)主帶來效益的問題。

  四大糧食主產區(qū)土地流轉“非糧化率”達61.1%

  “一方面,國家對種糧高度重視。黨的十八大及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但另一方面,當前這個‘飯碗’并不牢固,糧食安全遇到方方面面的巨大挑戰(zhàn)。”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校長孫其信說。

  作為我國農業(yè)領域的權威專家,孫其信長期關注著糧食問題。在他看來,糧食安全隱患集中反映在兩組數字上:

  其一,國內糧食進口量大幅增加。雖然我國糧食生產自2004年以來實現了“十連增”,總產量達到6.2億噸,但糧食進口的數量在不斷增加,自給率下降到90%,低于《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guī)劃綱要(2008~2020年)》中糧食自給率要穩(wěn)定在95%以上的目標。

  “為彌補這一缺口,我國每年進口的農產品數量能折抵7億畝耕地種植面積。因此,中央提出‘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孫其信說。

  其二,由于各種原因,國內糧食種植面積在不斷下滑。從2008年到2012年,我國水稻的播種面積下降3%,小麥播種面積下降18.5%。“這些農田既然沒有種植糧食,就有可能是撂荒或轉為其他用途。”

  供給與需求的雙重擠壓,給糧食安全帶來巨大壓力。

  在此情形下,土地流轉“非糧化”現象加劇。“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任其蔓延發(fā)展,國家的糧食安全可能會真的出現問題。”孫其信說。

  根據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對河南、山東、河北、安徽四省的調查,土地流轉“非糧化率”達61.1%,而且流轉后耕地復種指數明顯低于之前。與此同時,流轉規(guī)模越大,非糧化傾向越明顯。

  以小見大!僅僅這幾大糧食主產區(qū)2013年的糧食產量占了全國的28%。而隨著我國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的發(fā)展,土地流轉的速度在不斷加快。截至2013年11月底,全國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面積達到26%,超過總數的四分之一。

  糧食生產應推行家庭農場

  山東財經大學農業(yè)與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王蔚認為,種糧并不具有規(guī)模效益,甚至會因所雇工人不夠上心而減產。因此,當土地流轉給工商資本后,即使初衷是種糧,最終也會將土地轉向其它用途,如養(yǎng)殖業(yè)、旅游業(yè)等,頂多留出一部分土地種糧以應付檢查。

  另外,由于種糧收益不高,種糧大戶在流轉土地時難以和其他出資者競價,致使農民紛紛把土地流轉給了非糧用地。這就使得當前出現這樣的現象:哪個地方的土地流轉得多,哪個地方的土地非糧化程度就高,從而威脅到糧食種植面積甚至糧食安全。

  在王蔚看來,如果僅僅依靠制定政策,硬性規(guī)定土地流轉后的種糧比例,在無利可圖甚至賠本的預期下,工商資本就會退出該領域,影響土地流轉進程。更好的解決之策,是大力推行家庭農場,并保持適度規(guī)模經營。

  王蔚建議,為保證種糧面積,土地流轉時必須明確流向,提高種糧用地的財政補貼。對于流轉后的用途,政府要時刻監(jiān)督、限制、管理,對改變用途的作法進行處理或罰款,并及時通過強制性法令恢復種糧。否則,土地一經固化,就很難繼續(xù)種糧了。

農村網  責任編輯:農村網,高小生
 

      溫馨提示:您正在瀏覽的文章是“國人如何能端穩(wěn)自己的飯碗 警惕土地流轉“非糧化”困局”
      原載地址:http://gzstnw.cn/news/20150110/33113.html
      版權聲明:本網站刊載的資訊由網友提供分享,資訊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表示農村網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建議。網友轉載請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處。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對于農村網的原創(chuàng)作品,受國家知識產權保護,版權屬于農村網所有。轉載務必注明出處及作者。凡用于商業(yè)用途需征得書面同意,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 新聞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推薦圖文
推薦新聞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系方式 | 使用協(xié)議 | 版權隱私 | 幫助中心 | 網站地圖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工信部信軟〔2015〕440號   農市發(fā)[2016]2號   國發(fā)〔2015〕40號   農發(fā)〔2017〕1號   中央一號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