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頻頻傳出和糧食有關的好消息:今年全國糧食再獲豐收,實現“十一連增”。而不久前,中辦、國辦印發(fā)的《關于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fā)展農業(yè)適度規(guī)模經營的意見》中,提到要加大糧食生產支持力度,新增補貼向糧食生產規(guī)模經營主體傾斜。這對于糧食合作社來說,無疑是利好!是什么讓這些糧食合作社在種糧比較效益相對不高的情況下,仍然在堅守?種糧究竟有沒有“錢途”?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政策支持讓我們堅持種糧更有底氣了”
——探訪武陟縣農業(yè)種植合作社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作為新型農業(yè)經營主體的糧食合作社逐漸成為糧食生產的主導力量。如今,糧食種植合作社發(fā)展如何?12月5日,記者前往河南省焦作市武陟縣一探究竟。
資金困擾糧食合作社
郭法路是武陟縣郭庵發(fā)路農機合作社的理事長。今年合作社種了2450畝地,主要以小麥和玉米為主。同時還托管了近1萬畝土地,負責這部分土地的耕、種、收。他告訴記者,合作社流轉的土地,每畝國家補助200元農資補貼。除去人工、機械、農資等費用,最后純收入每畝每年500多元,但由于合作社發(fā)展投入太大,利潤又全部投入到地里面了。
今年河南省夏秋連旱,郭法路的合作社也受到了影響。“玉米平均1250斤,產量雖然不低,但澆水投入比較大。”合作社監(jiān)事長郭發(fā)慶說。面對高昂的噴灌設備安裝費用,郭法路一下拿不出這么多錢。“噴灌比較省錢,但前期投入比較大,僅地下配設管道每畝都需要500元左右。”郭法路無奈地說。
記者了解到武陟縣多家糧食合作社都面臨融資難題,為幫助合作社解決資金不足問題,今年焦作市委農辦拿出1000萬元作為擔保金,為合作社做貸款擔保。同時,對達到一定規(guī)模的糧食種植合作社給予30萬元的補貼,以此來緩解農業(yè)種植合作社融資難題。郭法路的合作社就得到了30萬元的烘干項目補助。
“我沒有什么本事,只能開個拖拉機種地,常年與土地打交道,現在政府的政策好了,我也準備淘汰傳統的種植模式,發(fā)展全程現代化、規(guī)?;N植模式。雖然現在資金還是短缺,但我不會放棄土地。政策支持讓我們堅持種糧更有底氣了。”郭法路最后告訴記者。
打造菡香大米品牌
在武陟縣喬廟鄉(xiāng)馬宣寨村,記者見到了河南菡香生態(tài)農業(yè)專業(yè)合作社理事長王福軍。據介紹,合作社成立于2006年,種植面積為2100畝,主要是水稻、小麥兩季輪作,明年王福軍還準備再流轉3000畝。由于合作社起步早,生產條件基本成熟,王福軍現在從種到收已經實現了全程機械化。
“從2009年大規(guī)模流轉土地開始,我就把所有盈利都投入到購買農機設備上,2013年我們基本上實現了從種到收全程機械化,現在基礎設施比較齊全了,只要不出現大的自然災害,我們的合作社每年應該都會豐收。”王福軍說。
在王福軍的帶領下,2012年菡香生態(tài)農業(yè)專業(yè)合作社還橫跨焦作和新鄉(xiāng),牽頭組建了河南首家合作聯社——焦作菡香沿黃稻米合作聯社,聯合社由13家合作社組成。聯社內的土地統一供種子、農藥,統一管理,統一收獲,最后菡香生態(tài)農業(yè)專業(yè)合作社以每斤高出市場價0.02元的價格收購統一加工銷售,打造以沿黃綠色生態(tài)稻米為主的菡香品牌。
“現在合作聯社的糧食從來沒有為銷售發(fā)愁,今年受干旱影響黃河水量減少,只種植了3.7萬畝,明年準備擴大量,統一供種4.7萬畝,來保證菡香大米的源糧安全供應。”王福軍說?,F在合作聯社內的水稻在生產、管理、儲運、銷售等環(huán)節(jié)已經形成了一條產業(yè)鏈,菡香大米也通過網上銷售、固定客戶、直銷店等載體銷售火爆。
多措施扶持糧食合作社
記者采訪中還了解到,王福軍從去年開始為合作社內的土地購買了保險,并與保險公司協商,打破了保險條例上糧食減產50%開始理賠的規(guī)定,今年合作社的土地由于受到干旱影響出現了減產,但也得到了保險公司的一定賠償。“農業(yè)保險不應該是商業(yè)性質的,應該是政策性的,平原地帶的土地以現在的科技水平不可能減產50%,一般老百姓看不到理賠的希望也不可能去買,這也是農業(yè)保險一直難以推行的原因。”還兼任河南省現代農業(yè)發(fā)展促進會副會長的王福軍從政策層面講。
近年來,武陟縣非常重視合作社的發(fā)展,每年從縣財政中拿出300萬元對合作社采取資金獎勵政策,同時對糧食種植合作社進行一部分補助,補助采取只增不減的方法,盡可能減少合作社資金短缺問題。
對于合作社理事長及主要負責人,武陟縣還給予他們一定的政治待遇,武陟縣現有20多位合作社理事長當選市、縣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讓他們有政治身份、政治地位和話語影響力,以此能夠全心投入到國家糧食生產中。
期待更多扶持政策落到實處
——河北糧食合作社探索如何突破發(fā)展瓶頸
農民合作社作為新型的組織形式,已經成為農民抱團發(fā)展的有力支撐。尤其是許多糧食合作社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由于種植成本高、青壯勞力進城務工等因素造成的閑置土地或利用率不高等諸多問題。然而隨著規(guī)模的日益擴大,糧食合作社也面臨著不同的機遇和挑戰(zhàn)。
規(guī)模較大糧食合作社
經營喜中有憂
近年來,在中央政策和當地政府的支持下,河北省徐水縣忠惠農業(yè)合作社得到快速發(fā)展,從一開始的10個社員、42畝土地發(fā)展到現在的5000多社員、近3萬畝土地,輻射4個縣,產業(yè)延伸到農業(yè)機械制造、農產品加工、農資銷售、畜牧養(yǎng)殖、農資網絡等多元化的農業(yè)龍頭企業(yè)。然而,快速的發(fā)展勢頭并沒有讓合作社理事長馬海濤感到太多喜悅,隨之而來的一系列問題讓他感到了壓力。
馬海濤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yè)主要以小農種植為主,大部分農民是在用傳統經驗種地,而很多的農業(yè)書籍、專家甚至農業(yè)部門都熱衷于經濟作物的研究和推廣,對大規(guī)模大田糧食種植關注不夠。因此,如何科學化、集約化、機械化種植小麥、玉米、谷子這些最普通作物,他們只能嘗試著用自己對現代農業(yè)的理解來操作,缺乏更多的理論指導。
資金壓力日益成為制約合作社發(fā)展的瓶頸。2012年,他們經營42畝土地的時候,只需要7萬元;而在達到2萬畝地并試圖拓展上下游產業(yè)的時候,需要資金4000萬元,這個壓力單純靠合作社自身的確難以化解。
此外,隨著合作社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儲、加、銷鏈條也顯得明顯滯后。“對于像我們這樣擁有幾萬畝土地的種植單位,糧食的儲藏是一個大事,沒有儲藏場地,就面臨著被買家壓價的難題。”說起這些,馬海濤是一臉的無奈。
充分依靠市場力量解決面臨問題
對合作社遇到的問題,馬海濤并沒有單純地抱怨,而是積極在想辦法。就拿儲藏為例,為了提高盈余,他們租用糧食儲藏單位的場地和庫房,雖然每噸要付出30~40元的租金,但也多少解決了一些問題,至少提高了3%的利潤。
同樣是糧食儲藏問題,南和縣守信種植合作社理事長李守信更有話語權。
不到40歲的李守信在當地是遠近聞名的種糧大戶,多年來一直對糧食生產情有獨鐘,當然也曾因糧食儲藏吃過苦頭賠過錢。2013年初,在取得了社員的支持后,他拿出自己多年的積蓄100萬,社員股金300萬元,加上當地農行、建行的貸款共計600萬元在北莊村頭修建倉庫。當年6月,4000平方米的倉庫建成投入使用。今年6月又有2000平方米的倉庫投入使用,總倉容達到了6000平方米,目前總儲糧數可達1500萬公斤。
“倉庫建成后,不僅解決了自己和社員的糧食儲藏問題,產生的收益也是多重的。”李守信為人憨厚,可談起生意經來卻很有一套,他給記者算起了收入賬:“對外代儲糧食每噸收40元保管費,給一些相關企業(yè)代收糧食每噸收50元代購費,再加上存儲期間糧食價格上漲的差價,這幾項加起來可不是一個小數字。”
基層職能部門扶持力度亟待加強
從國家政策層面,對合作社發(fā)展的支持力度日益加大,這是合作社理事長們共同的看法,只是在具體落實上缺乏更快速有效的細則。一位基層國土部門負責人告訴記者,像建曬場和倉庫需要占地,雖然國家有政策允許,但在具體實施時有一定困難。
“合作社的規(guī)模到一定程度,會面臨一個瓶頸,這時如果資金和基礎設施跟不上,風險就變得不可控。”永年縣華翔糧食專業(yè)合作社理事長郝科向說。
郝科向告訴記者,在合作社發(fā)展過程中,得到了農業(yè)、科技部門的大力支持,從30畝地起步,到現在流轉了近3000畝,示范帶動了周邊2萬余戶群眾13萬畝耕地,并多次承擔縣級安排工作的糧食高產示范田建設。也正因如此,晾曬儲藏、基礎設施建設以及資金問題開始成為了制約發(fā)展的瓶頸。
多年來一直從事“三農”問題研究的河北省委黨校張宏升教授認為,就目前來講,我國農業(yè)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獲得了很大的發(fā)展,但仍然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他建議,要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依托完善從省市到縣鄉(xiāng)村的公益性服務體系,搞好綜合、協調、示范、組織、指導工作,對農民合作社提供產前生產資料供應、產中技術指導、產后產品銷售加工等全程服務,在資金、技術、管理等方面給予合作社必要的指導和扶持,為合作社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
李洪武:我就是喜歡種糧食
山東高青縣常家鎮(zhèn)臺李村李洪武創(chuàng)建的豐饒糧食專業(yè)合作社從創(chuàng)立至今已有4年歷史。眾所周知,種糧比較效益低,而李洪武接受采訪說的最多的一個詞就是“堅持”。豐饒合作社堅持的理由是什么?
李洪武說:“今年小麥平均單產1360斤。這個產量創(chuàng)了紀錄!”他說,按眼下小麥1.25元/斤、大米3元/斤,除干落凈,一畝地凈賺1500元左右。
糧食高產,合作很關鍵。李洪武說,作為種糧大戶,他們購買農資能夠享受“團購價”,一噸尿素要比一般農戶少花百十元,一噸二銨少花近千元。“地少了可以不計較,地多了就是個大數目。”機械是合作社自己的,費用要比一般農戶少支出不少……
而與豐饒合作社同在高青縣的黑里寨鎮(zhèn)民豐蔬菜專業(yè)合作社,除去農資、人工成本,一畝地一年純賺了12000元。
算起收益賬,李洪武的糧食合作社吃了“敗仗”。盡管如此,李洪武仍然選擇了堅持。
“第一,我對糧食太熟悉,我這輩子已離不開糧食。”李洪武說,他在地里摸爬滾打了幾十年,完全掌握了土地的脾氣,這個做事愛鉆牛角尖的漢子自信種糧也能種出一片新天地。今年,木李鎮(zhèn)一農民種富硒小麥獲得成功,他聽說后去考察,覺得自己完全有條件種植。第二,搞糧食初加工。“單純種糧不發(fā)家,拉長產業(yè)鏈才贏利。”2013年,合作社新購進一套大型大米加工設備,能夠對大米進行精細加工,他們的豐饒牌大米經過包裝賣進商場超市,價格達到6元/斤,比市面上的普通米高出一倍還多。他們還計劃對小米進行加工包裝,直接銷往超市。再就是增種新作物。去年李洪武對雜糧市場做了番考察,發(fā)現小雜糧蘊藏著一個很大的市場。“比如小米,我們淄博市還沒有一個進行大面積種植的。小米種出來后,淄博、濟南的銀座、沃爾瑪等超市敞著門收購。”李洪武從河北省張家口選擇了張雜谷8號、10號進行試種。成功后,今年將面積擴大到200畝。“你看這谷子的長勢有多好,畝產700斤不成問題。咱與超市的協議價是8元/斤。這樣一畝谷子,除干落凈3000元左右。”李洪武高興地說。
李洪武坦言,這幾年,政府的扶持,社員的鼓勵,使他得以堅持下來,他的心愿就是把糧食合作社先做強再做大。
盡管如此,他的合作社仍面臨幾個問題:規(guī)模不夠大,土地流轉費用高,糧食晾曬難,種地風險難避免。“建立土地流轉交易平臺,引入第三方監(jiān)管,推動土地向種糧大戶和糧食合作社有序流轉。”這是高青農業(yè)局負責人王少山向李洪武透露的信息。他說,高青縣正計劃建立一個以政府為主導的土地流轉交易中心,解決李洪武他們面臨的土地規(guī)模不夠大的問題。至于糧食作物面臨的災害風險問題,高青農業(yè)局一位分管農業(yè)保險的負責人說,“以前農業(yè)保險是撒‘胡椒面’,解決的是農業(yè)保險的‘普惠’問題,現在要解決的是農業(yè)保險的針對性問題。”李洪武建議政府有關部門制定出臺針對種糧大戶的保險政策,為他們從事糧食生產提供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