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農業(yè)百科 » 茶葉大全 » 文化 » 正文

中國茶的歷史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fā)布日期:2024-12-22 15:24  來源:昵茶網  瀏覽次數:1329
內容摘要:神農時代利用生葉煮著喝,把茶用作他途;西周、東周開始人工栽培茶樹;秦代開始當茗飲,調煮、羹飲;漢代開始商業(yè)化(制作茶餅);在唐代,茶葉、生活、教事開始融合;清代正式初步形成完善的茶葉體系;而在現代,茶

神農時代利用生葉煮著喝,把茶用作他途;西周、東周開始人工栽培茶樹;秦代開始當茗飲,調煮、羹飲;漢代開始商業(yè)化(制作茶餅);在唐代,茶葉、生活、教事開始融合;清代正式初步形成完善的茶葉體系;而在現代,茶葉體現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飲品。

茶葉的早期歷史

曾經很長一段時間里,大家認為中國茶葉的飲用歷史起源于3000年前。這種觀點直到2015年才發(fā)生巨大的更正:考古人員在浙江余姚田螺山遺址,發(fā)現了人工種植的茶樹遺跡。這里是中國古代河姆渡文化的一個重要遺跡,這次人工種植茶樹遺跡的發(fā)現,將傳統(tǒng)認為的中國先民開始種植茶樹的歷史由距今約3000年,上推到了6000年前。

不過,那個時候的古人,對茶大約還不是用來喝的,而是用來吃的。

我們對茶的最初認識,就是從食用開始的,在先秦時代,人們對茶葉最原始的利用方法就是“咀嚼鮮葉”或者“喝其湯,食其渣”。成書于秦漢時代的古書《晏子春秋》就記載說,晏嬰在齊國為相時,以糙米飯為主食,佐餐的菜則包括三種燒烤禽鳥、五種禽蛋,還有茶。

這一時期,茶是人們佐餐的一種菜,又被稱為“苦菜”,人們只是把茶樹的鮮葉采回來,經過清洗,放到鼎里煮熟,然后連湯帶葉一股腦吃下去。先秦時代的人們普遍認為,茶是一種能夠增加營養(yǎng)、并驅逐毒素的好食材、好藥材。

神農時代:5000年以前,神農時代利用生葉煮著喝,把茶葉拿來當藥用。拿來當藥用。

西周、東周:3000以前,開始人工栽培茶樹,當菜食。拿來當藥用。

秦代:2300年以前,開始當茗飲,調煮,羹飲。拿來當藥用。

漢代:(西漢)2000年以前,開始商業(yè)化,成都成為我國茶葉最早的集散中心。(東漢)1500年左右,開始制作茶餅,以便運輸。

唐代:1200年以前,受唐代經濟、文化的影響;陸羽《茶經》的倡導;僧道生活和茶為教事吸收的影響,氣候條件也有得于茶業(yè)的發(fā)展。拿來當藥用。

宋代:1000年以前泡茶技藝的改進;水質的講究;斗茶獲得。拿來當藥用。

元代:700年以前,制作散茶,重炒略蒸。拿來當藥用。

明代:據今600多年,黃茶、黑茶和花茶的工藝相繼形成。拿來當藥用。

清代:300年以前,中國茶風靡世界,獨步世界茶市,當時出口茶葉的只有中國,工藝以烘青和炒青為主,制作了烏龍茶、紅茶、黑茶、花茶、綠茶、白茶,并且蓋碗茶、工夫茶盛行。

近代:

(1)1846-1886年是中國茶葉的興盛時期(茶園面積不斷的擴大,茶葉產量迅速增遞,有力的促進了對外貿易發(fā)展)。

(2)1886-1947年,是中國茶葉生產的衰落時期(經濟方面、國際茶葉市場競爭失敗)。

(3)1950-1988年,是中國茶葉生產的恢復發(fā)展時期,政府的支持和重視,大力恢復舊茶園,建立新茶園,改進新品種,推行科學種茶,茶葉經濟走向穩(wěn)定發(fā)展之路。使得茶葉生產量居世界第二位。

利用茶的三個階段

1、藥用:發(fā)現和利用茶可以追溯到原始時期,我國第一步藥物專著《神農本草》中就有“神農氏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辈枳鏊幱?,生嚼內服,清熱,外敷消炎解毒。

2、食用:從生嚼到煮食,茶葉可以和糧食一起煮“茶粥”,“羹印”,或者灼煮,撈起,加調料。今云南基諾族仍有“涼拌茶菜”。

3、飲用:飲用源于食用,飲茶比喝白水解渴。牧區(qū)將茶摻入牛奶共飲,少數民族地區(qū)有擂茶和打油茶。

飲用茶的三個階段

1、唐代煮茶法:煮茶前,先把茶葉碾成粉末,燒開水后將調料放入,再將茶粉撒入鍋內。飲用時,趁熱將茶渣和茶湯一起一起喝下去,謂之“吃茶”。

2、宋代點茶法:即用開水沖泡茶粉,并用茶攪拌后飲用,今日本的抹茶道就是起源于此。

3、明代泡茶法:明代改為整葉茶沖泡,為現代泡茶的開端。

一杯茶可以知人間苦澀、冷暖,讓你看到生命素雅的本質。

喝茶,亦是自己靜下來,和心靈打個照面,重新審視、認識自己,在忙碌的社會里,一杯茶,靜下來,一切得力、利往、燈火霓虹、喧囂沸騰即短暫消失,那一刻,自己才是真實的自己。

和氣、靜則明、保持愉悅、做真實的自己。

人的一生,曲折往復,猶如杯中茶葉,或清苦、或甘甜都是人生的一種滋味,都是一種美妙。

農村網  責任編輯:農村網
 

      溫馨提示:您正在瀏覽的文章是“中國茶的歷史”
      原載地址:http://gzstnw.cn/baike/44922.html
      版權聲明:本網站刊載的資訊由網友提供分享,資訊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表示農村網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建議。網友轉載請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處。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lián)系。對于農村網的原創(chuàng)作品,受國家知識產權保護,版權屬于農村網所有。轉載務必注明出處及作者。凡用于商業(yè)用途需征得書面同意,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 農業(yè)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推薦圖文
推薦農業(yè)百科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方式 | 使用協(xié)議 | 版權隱私 | 幫助中心 | 網站地圖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工信部信軟〔2015〕440號   農市發(fā)[2016]2號   國發(fā)〔2015〕40號   農發(fā)〔2017〕1號   中央一號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