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農(nóng)業(yè)百科 » 茶葉大全 » 文化 » 正文

中國茶道入門!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fā)布日期:2024-10-23 09:37  來源:昵茶網(wǎng)  瀏覽次數(shù):1227
內(nèi)容摘要:一、茶量茶葉種類繁多,茶葉用量也不盡相同。沖泡綠茶、花茶、黃茶、白茶時,每杯約置3克茶葉,注入150~200毫升沸水;品飲普洱茶時,5~10克茶葉加150~200毫升水。在所有茶葉中,投茶量最多的是烏龍茶,茶葉體積約

一、茶量

茶葉種類繁多,茶葉用量也不盡相同。沖泡綠茶、花茶、黃茶、白茶時,每杯約置3克茶葉,注入150~200毫升沸水;品飲普洱茶時,5~10克茶葉加150~200毫升水。在所有茶葉中,投茶量最多的是烏龍茶,茶葉體積約占壺容量的2/3左右。

二、水溫

泡茶水溫的掌握,主要是因茶而異。細嫩的高級綠茶或黃茶,以75℃85℃為宜。茶葉愈綠、愈嫩,沖泡水溫越要低,這樣泡出的茶湯嫩綠明亮,滋味鮮爽,茶葉中所含的維生素C也不會被破壞;一般的紅茶、白茶、花茶以及烏龍茶,宜用正沸的開水沖泡。

三、沖泡時間

茶葉沖泡的時間和次數(shù)與茶葉種類、泡茶水溫、用茶數(shù)量和飲茶習慣等都有關系。據(jù)測定,一般茶葉泡第一次時,其可溶性物質可漬出40~45%;泡第二次,能漬出30%左右;泡第三次,能漬出20%左右;泡第四次,能漬出10%,泡第五次,則所剩無幾了,所以茶葉以沖泡四次為宜。當然茶葉沖泡的次數(shù)也是因茶而異,沖泡烏龍茶時,因為壺小茶葉量多,故一般沖泡七次仍有余香。而云南的普洱茶,沖泡十二次仍有余香。不同的茶葉由于茶芽嫩度不同,所以在沖泡時有著不同的具體要求。所以作為一名愛茶之人應熟練的掌握不同茶葉的沖泡技巧

茶道入門泡茶知識

溫杯

包括蓋碗和茶杯,主要目的就是讓茶具具有一定的溫度,以利于茶香揮發(fā)。不過其實對于入門者來說,這并不是必須的一個步驟,直接將茶葉放在蓋碗里泡也可以。

洗茶

洗茶這一步可有可無,除非一些老茶,要通過洗這一過程,讓茶葉在水中充分舒展,以利于后面幾泡茶中成分的溶出。

沖泡

水燒開,倒大概八、九分滿就好,不容易燙手。洗茶的話倒完水立即出。之后將濾網(wǎng)置于公道杯之上,第一泡大概浸泡10-15秒出湯,以后每一泡延長10秒左右。到了4、5泡以后,如果繼續(xù)沖泡,則需要延長更長的時間

品飲

先聞香、后品茶,茶湯溫度降低,會使得茶香變得不明顯,所以需要趁熱聞香,然后品飲茶湯,可以讓茶湯在口腔中稍作停留,感受下茶湯在口腔中留下的感覺以及咽下后舌根兩側和喉嚨的感覺。

茶的種類

1.綠茶

綠茶是不經(jīng)過發(fā)酵的茶,即將鮮葉經(jīng)過攤晾后直接下到一二百度的熱鍋里炒制,以保持其綠色的特點。

主要花色有:西湖龍井茶、日照綠茶、雪青茶、碧羅春茶、黃山毛峰茶、廬山云霧、六安瓜片、蒙頂茶、太平猴魁茶、顧渚紫筍茶、信陽毛尖茶、竹葉青、都勻毛尖、平水珠茶、西山茶、雁蕩毛峰茶、華頂云霧茶、涌溪火青茶、敬亭綠雪茶、峨眉峨蕊茶、都勻毛尖茶、恩施玉露茶、婺源茗眉茶、雨花茶、莫干黃芽茶、五山蓋米茶、普陀佛茶、西農(nóng)毛尖等。

2.紅茶

紅茶與綠茶恰恰相反,是1種全發(fā)酵茶(發(fā)酵程度大于80%)。紅茶的名字得自其湯色紅。

主要花色有:祁門紅茶、滇紅、英德紅茶、正山小種紅茶等。

3.黑茶

黑茶主要是云南的普洱茶。普洱茶又有生茶和熟茶之分。生茶是以云南特有的大葉種曬青毛茶,經(jīng)蒸壓自然干燥一定時間貯放形成的特色茶。熟茶是經(jīng)過潮水微生物固態(tài)發(fā)酵形成的。普洱茶具有降脂、減肥和降血壓的功效,在東南亞和日本很普及。不過真要說減肥,效果最顯著的還是烏龍茶。

4.烏龍茶

烏龍茶也就是青茶,是1類介于紅綠茶之間的半發(fā)酵茶。烏龍茶在6大類茶中工藝最復雜費時,泡法也最講究,所以喝烏龍茶也被人稱為喝工夫茶。

主要花色有:武夷巖茶、安溪鐵觀音、鳳凰單叢、凍頂烏龍茶等。

5.黃茶

著名的君山銀針茶就屬于黃茶,黃茶的制法有點像綠茶,不過中間需要悶黃工序。

主要花色有:君山銀針、溈山毛尖、霍山黃芽、霍山黃大茶等。

6.白茶

白茶則主要是通過萎凋、干燥制成的。

農(nóng)村網(wǎng)  責任編輯:農(nóng)村網(wǎng)
 

      溫馨提示:您正在瀏覽的文章是“中國茶道入門!”
      原載地址:http://gzstnw.cn/baike/44743.html
      版權聲明:本網(wǎng)站刊載的資訊由網(wǎng)友提供分享,資訊內(nèi)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表示農(nóng)村網(wǎng)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建議。網(wǎng)友轉載請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處。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lián)系。對于農(nóng)村網(wǎng)的原創(chuàng)作品,受國家知識產(chǎn)權保護,版權屬于農(nóng)村網(wǎng)所有。轉載務必注明出處及作者。凡用于商業(yè)用途需征得書面同意,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 農(nóng)業(yè)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推薦圖文
推薦農(nóng)業(yè)百科
    點擊排行
     
    網(wǎng)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方式 | 使用協(xié)議 | 版權隱私 | 幫助中心 | 網(wǎng)站地圖 | 網(wǎng)站留言 | RSS訂閱
    工信部信軟〔2015〕440號   農(nóng)市發(fā)[2016]2號   國發(fā)〔2015〕40號   農(nóng)發(fā)〔2017〕1號   中央一號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