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農業(yè)百科 » 茶葉大全 » 茶器 » 正文

歷代茶具的歷史演變之清代茶具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fā)布日期:2024-12-23 07:58  來源:昵茶網  瀏覽次數:1534
內容摘要:清代,茶類有了很大的發(fā)展,除綠茶外,又出現(xiàn)了紅茶、烏龍茶、白茶、黑茶和黃茶,形成了六大茶類。但這些茶的形狀仍屬條形散茶。飲用時仍然沿用明代的直接沖泡法。清代的茶具無論是種類和形式,基本上沒有突破明人的

清代,茶類有了很大的發(fā)展,除綠茶外,又出現(xiàn)了紅茶、烏龍茶、白茶、黑茶和黃茶,形成了六大茶類。但這些茶的形狀仍屬條形散茶。飲用時仍然沿用明代的直接沖泡法。

清代的茶具無論是種類和形式,基本上沒有突破明人的規(guī)范。如生火仍然推崇竹爐。在京城北京,還流行一種以木為框,內外敷石灰的三角形小茶爐,其表面描有飛禽走獸、魚蟲花草、人物山水,倒也顯得十分雅致。燒水用的茶瓶,當時也有稱為茶銚的,仍習用明人的陶瓷或銅錫茶瓶。清代陸廷燦《續(xù)茶經》引《隨見錄》稱:“洋銅茶吊,來自海外,紅銅蕩錫,薄而輕,精而雅,烹茶最宜?!倍宕啭?約1738~約1815)的《茶》中稱:“瓦銚煮春雪,淡香生古瓷?!北砻髑宕鸁牟杵?即茶吊、茶銚),一方面受到來自國外的銅吊的沖擊,另一方面中國古代用的銅、錫、瓦制茶銚仍然得到保存。

史料表明,盡管清人燒水用的銚質地不一,但用得最多的還是陶質(如砂、瓦等)的銚,這在清代震鈞的((茶說》中寫得十分明白:“古人用石銚,今不可得,且亦不適用。蓋銚以薄為貴,所以速其沸也,石銚必不能薄;今人用銅,腥澀難耐,蓋銚以潔為主,所以全其味也,銅銚必不能潔;瓷銚又不禁火;而砂銚尚焉。”在烹茶過程中,清代對洗茶這一道工序,已不如明代那么重視。在清代許多有關飲茶的文獻和著作中,都未談及洗茶,也未談到茶具中有茶洗,表明茶洗已從茶具中淘汰。但與明代相比,清代茶具的制作工藝技術卻有著長足的發(fā)展,這在清人使用的最基本茶具,即茶盞和茶壺上表現(xiàn)最為充分。

清代的茶盞、茶壺,通常多以陶或瓷制作,以康(熙)乾(隆)時期最為繁榮,并以“景瓷宜陶”最為出色。

清時的茶盞,康熙、雍正、乾隆時盛行的蓋碗,最負盛名。蓋碗由蓋、碗、托三部分組成。蓋呈碟形,有高圈足作提手;碗為大口小底,有低圈足;托實為中心下陷的一個淺盤,其下陷部位正好與碗底相吻。清代瓷茶具精品,多由江西景德鎮(zhèn)生產,其時,除繼續(xù)生產青花瓷、五彩瓷茶具外,還創(chuàng)制了粉彩、琺瑯兩種釉上彩茶具。蓋碗中的精品有康熙五彩蓋碗、青花花卉蓋碗;雍正粉彩蓋碗;以及道光年間寶善齋制的粉彩花鳥蓋碗、粉彩蟈蟈蓋碗和慎德堂制的紅釉描金蓋碗、紅釉白梅花蓋碗等。

至于茶壺,不但造型豐富多彩,而且品種琳瑯滿目,著名的有康熙五彩竹花壺、青花松竹梅壺、青花竹節(jié)壺;乾隆粉彩菊花壺、馬蹄式壺;以及道光青花嘴壺、小方壺等。

農村網  責任編輯:農村網
 

      溫馨提示:您正在瀏覽的文章是“歷代茶具的歷史演變之清代茶具”
      原載地址:http://gzstnw.cn/baike/41497.html
      版權聲明:本網站刊載的資訊由網友提供分享,資訊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表示農村網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建議。網友轉載請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處。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lián)系。對于農村網的原創(chuàng)作品,受國家知識產權保護,版權屬于農村網所有。轉載務必注明出處及作者。凡用于商業(yè)用途需征得書面同意,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 農業(yè)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推薦圖文
推薦農業(yè)百科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方式 | 使用協(xié)議 | 版權隱私 | 幫助中心 | 網站地圖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工信部信軟〔2015〕440號   農市發(fā)[2016]2號   國發(fā)〔2015〕40號   農發(fā)〔2017〕1號   中央一號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