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茶類有了很大的發(fā)展,除綠茶外,又出現(xiàn)了紅茶、烏龍茶、白茶、黑茶和黃茶,形成了六大茶類。但這些茶的形狀仍屬條形散茶。飲用時仍然沿用明代的直接沖泡法。
清代的茶具無論是種類和形式,基本上沒有突破明人的規(guī)范。如生火仍然推崇竹爐。在京城北京,還流行一種以木為框,內外敷石灰的三角形小茶爐,其表面描有飛禽走獸、魚蟲花草、人物山水,倒也顯得十分雅致。燒水用的茶瓶,當時也有稱為茶銚的,仍習用明人的陶瓷或銅錫茶瓶。清代陸廷燦《續(xù)茶經》引《隨見錄》稱:“洋銅茶吊,來自海外,紅銅蕩錫,薄而輕,精而雅,烹茶最宜?!倍宕啭?約1738~約1815)的《茶》中稱:“瓦銚煮春雪,淡香生古瓷?!北砻髑宕鸁牟杵?即茶吊、茶銚),一方面受到來自國外的銅吊的沖擊,另一方面中國古代用的銅、錫、瓦制茶銚仍然得到保存。
史料表明,盡管清人燒水用的銚質地不一,但用得最多的還是陶質(如砂、瓦等)的銚,這在清代震鈞的((茶說》中寫得十分明白:“古人用石銚,今不可得,且亦不適用。蓋銚以薄為貴,所以速其沸也,石銚必不能薄;今人用銅,腥澀難耐,蓋銚以潔為主,所以全其味也,銅銚必不能潔;瓷銚又不禁火;而砂銚尚焉。”在烹茶過程中,清代對洗茶這一道工序,已不如明代那么重視。在清代許多有關飲茶的文獻和著作中,都未談及洗茶,也未談到茶具中有茶洗,表明茶洗已從茶具中淘汰。但與明代相比,清代茶具的制作工藝技術卻有著長足的發(fā)展,這在清人使用的最基本茶具,即茶盞和茶壺上表現(xiàn)最為充分。
清代的茶盞、茶壺,通常多以陶或瓷制作,以康(熙)乾(隆)時期最為繁榮,并以“景瓷宜陶”最為出色。
清時的茶盞,康熙、雍正、乾隆時盛行的蓋碗,最負盛名。蓋碗由蓋、碗、托三部分組成。蓋呈碟形,有高圈足作提手;碗為大口小底,有低圈足;托實為中心下陷的一個淺盤,其下陷部位正好與碗底相吻。清代瓷茶具精品,多由江西景德鎮(zhèn)生產,其時,除繼續(xù)生產青花瓷、五彩瓷茶具外,還創(chuàng)制了粉彩、琺瑯兩種釉上彩茶具。蓋碗中的精品有康熙五彩蓋碗、青花花卉蓋碗;雍正粉彩蓋碗;以及道光年間寶善齋制的粉彩花鳥蓋碗、粉彩蟈蟈蓋碗和慎德堂制的紅釉描金蓋碗、紅釉白梅花蓋碗等。
至于茶壺,不但造型豐富多彩,而且品種琳瑯滿目,著名的有康熙五彩竹花壺、青花松竹梅壺、青花竹節(jié)壺;乾隆粉彩菊花壺、馬蹄式壺;以及道光青花嘴壺、小方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