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資訊 » 農業(yè)新聞 » 國內動態(tài) » 正文

植物染色體雜交將給世界生命科技史造成重要影響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fā)布日期:2014-12-23  來源:中國農村網(wǎng)  瀏覽次數(shù):81290
內容摘要:  近日,記者就植物染色體雜交技術和轉基因技術的區(qū)別,以及該項技術對生命科學和我國農業(yè)發(fā)展的影響專訪了朱培坤,朱培坤表示

  近日,記者就植物染色體雜交技術和轉基因技術的區(qū)別,以及該項技術對生命科學和我國農業(yè)發(fā)展的影響專訪了朱培坤,朱培坤表示,“植物染色體雜交將給世界生命科技史造成重要影響”。

  記者:植物染色體雜交技術對生命科學將會帶來怎樣的影響?

  朱培坤:早在13年前,我就成功創(chuàng)制豌豆-玉米等雜交染色體,從人工構建基因一步跨入高等生物(植物)染色體的人工創(chuàng)制,進而獲得四個國家級的植物新品種權,從而開始了人類在高等生物(植物)創(chuàng)制新核型染色體的時代。這對許多生命科技學科的發(fā)展、對人類改造和創(chuàng)新高等植物由多基因調控的經(jīng)濟性狀將產生無法估量的影響。

  在當今世界生命科技的前沿陣地,中國率先獲得高等生物(植物)的具有生命功能的人工創(chuàng)制雜交染色體,具有重要作用。

  記者:您能談談植物染色體雜交和轉基因究竟有什么不同處?

  朱培坤:最近,央視對轉基因水稻的調查,就是通過對轉基因成分的檢測做出結論的。轉基因作物含有轉基因特有的成分,而染色體雜交作物沒有這種成分,這種差異通過檢測可以清晰的顯示出來。

  首先是目標基因不同,植物染色體雜交技術所用的目標基因是天然染色體攜帶的基因;而轉基因所用的目標基因是人工構建的基因。

  兩者的目標基因來源也不同。染色體雜交技術所采用的染色體攜帶的基因,來自千萬年以來被證明是安全的植物,例如玉米、水稻、高粱、亞麻、芝麻、紫蘇等等;而轉基因所采用的基因來自人類實驗室。

  目標基因安全性也存在不同。植物細胞里染色體攜帶的基因和少數(shù)細胞器上的基因已經(jīng)和植物一起進化了千萬年,形成了安全機制。這種安全性顯然比轉基因向植物轉化一個人工構建基因要高得多。

  另外,染色體雜交技術和轉基因技術所用載體不同。在染色體雜交技術里,所用載體就是天然的染色體;而轉基因里所用載體大多是花椰菜花葉病毒特定的DNA順序或農桿菌特定的DNA順序。

  記者:植物染色體雜交技術將會對我國農業(yè)尤其是種業(yè)產生怎樣的影響?

  朱培坤:高等植物染色體雜交技術的推廣運用,將使得我國甚至世界的農業(yè)尤其是種業(yè)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革!一旦人類對植物的改造,跨越植物種屬的界限,并且解決了種間雜交不孕不育的難題,那么等于可以無限制地向植物引進不同的外源的多基因,獲得雜交植物新品種新物種,可以無限制地豐富植物的基因庫,可以無限制地豐富植物的品質資源。

  我國有大量鹽堿地,通過染色體雜交可以創(chuàng)制出海洋植物大米草和玉米、大米草和水稻染色體雜交的強抗鹽堿的糧食作物大米草-玉米和大米草-水稻,這些大米草-玉米和大米草-水稻都能在相當于海水濃度的鹽溶液里發(fā)芽。大米草-水稻常規(guī)稻(自交系)畝產七八百斤和廣東省的海水稻畝產三四百斤比較高出一倍左右,如果對大米草-水稻進行雜優(yōu)制種,并優(yōu)化栽培管理,那么產量有望突破一千斤。我國鹽堿地總共有14多億畝,如果有3億畝種上強抗鹽堿的糧食作物大米草-玉米和大米草-水稻,如果以畝產350公斤來計算,每年將增收1050億公斤糧食。

  針對大量的干旱丘陵山地和大量的缺水干旱土地,通過染色體雜交技術,可以將沙漠植物梭梭和花棒,或者將植物中的駱駝—高粱和糧食作物雜交。我們已經(jīng)獲得的高粱—水稻,可以像種小麥、玉米那樣種植在旱地和山坡地,也可以像栽培小麥、玉米那樣進行栽培、澆水和管理,不需要水田灌溉。在南方多雨的年份,甚至可以不需人工澆灌一滴水。

  人類的主糧玉米、水稻和小麥幾千年以來,在營養(yǎng)成分上沒有太多的提升,尤其是缺乏亞麻酸和亞油酸等不飽和脂肪酸,通過染色體雜交可以創(chuàng)制出富含亞麻酸和亞油酸的亞麻—玉米和紫蘇—水稻,讓人類的主糧普遍提高營養(yǎng)成分??傊?,人類享用的主糧和其他農作物,不但不再發(fā)生安全性爭論,而且越吃越健康。

農村網(wǎng)  責任編輯:農村網(wǎng),高小生
 

      溫馨提示:您正在瀏覽的文章是“植物染色體雜交將給世界生命科技史造成重要影響”
      原載地址:http://gzstnw.cn/news/20141223/32988.html
      版權聲明:本網(wǎng)站刊載的資訊由網(wǎng)友提供分享,資訊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表示農村網(wǎng)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建議。網(wǎng)友轉載請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處。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lián)系。對于農村網(wǎng)的原創(chuàng)作品,受國家知識產權保護,版權屬于農村網(wǎng)所有。轉載務必注明出處及作者。凡用于商業(yè)用途需征得書面同意,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 新聞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推薦圖文
推薦新聞資訊
點擊排行
     
    網(wǎng)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方式 | 使用協(xié)議 | 版權隱私 | 幫助中心 | 網(wǎng)站地圖 | 網(wǎng)站留言 | RSS訂閱
    工信部信軟〔2015〕440號   農市發(fā)[2016]2號   國發(fā)〔2015〕40號   農發(fā)〔2017〕1號   中央一號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