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在淇縣南陽糧油貿易中心。淇縣北陽鎮(zhèn)王莊村農民張中將滿滿一拖拉機曬干揚凈的麥子拉到這里。十幾分鐘后,過磅員小李遞給他一張賣糧結賬單,張中一看:3652公斤。他對身邊的妻子說:“我就說今年的收成錯不了。”
“你這是幾畝地的麥子?”記者問。
張中:“六畝。”
“每畝合600公斤還多呀?”記者在心中算了算。
張中:“可不是咋的,我這六畝地和前兩年九畝地收的一樣多。”
張中說,他家原來種了九畝地,由于地里不通電,加之機井少,每次澆地都需要開著拖拉機、拉著離心式水泵到自己的地頭兒等,全村的土地澆一遍水至少需要20天,往往因此耽誤了最佳澆水時間,那時候每畝產量一直徘徊在400公斤上下。
前兩年,國家修高速鐵路,他家的三畝地被征用,家里收的糧食就更少了。去年,縣里在王莊村和鄰近三個村莊搞中低產田開發(fā),他家的六畝地被列入開發(fā)范圍。短短幾個月時間,農田里修了路、架了電線、每50畝地一眼井、機井里還安裝了潛水泵。去冬今春天氣雖持續(xù)干旱,但張中先后為小麥澆了三遍水,一點也沒有耽誤事。
“其他村民的小麥收成怎么樣?”記者問。
張中:“都不賴,都是600多公斤,有的還達到了700公斤,不過那是少數(shù)。”
據淇縣農業(yè)局總農藝師張軍慶介紹,雖然去冬今春嚴重干旱,但由于淇縣水利基礎設施好,澆麥及時,加之實行配方施肥和良種統(tǒng)一供應,全縣30.8萬畝小麥較去年增產300多萬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