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資訊 » 農業(yè)新聞 » 國內動態(tài) » 正文

昔日白色沙漠“鹽堿地”今日金色稻田“米糧倉”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fā)布日期:2019-11-05  來源:人民網(wǎng)吉林頻道  瀏覽次數(shù):82002
內容摘要:馬達聲聲歡歌揚,又是一年稻滿倉。在吉林省西部的鎮(zhèn)賚縣鹽堿地改造試驗田里,隨處可見大型收割機在稻田地來回穿梭忙碌的景象。曾經(jīng)
       馬達聲聲歡歌揚,又是一年稻滿倉。在吉林省西部的鎮(zhèn)賚縣鹽堿地改造試驗田里,隨處可見大型收割機在稻田地來回穿梭忙碌的景象。曾經(jīng)寸草不生的鹽堿地經(jīng)土壤治理,如今稻浪翻滾,伴隨著馬達的轟鳴聲,金黃色的稻谷噴薄而出,映襯著稻農們喜獲豐收的笑臉,好一派秋日豐收之景。

鹽堿地為什么被稱為“白色沙漠”?

在印象里,地處東北地區(qū)的吉林西部本應該是沃野千里的黑土地,然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來到此地,它會讓你飽含淚水——只因這里風大,還夾雜著大量的鹽堿微塵。與東部山區(qū)浩瀚的林海、中部平原區(qū)殷實的糧倉相比,吉林省西部雖是草原,卻已大面積的鹽堿化。

鎮(zhèn)賚縣是吉林西部鹽堿地面積最大、鹽堿化程度最高的地區(qū)之一。惡劣的土壤環(huán)境嚴重影響了糧食的生產。“以前這里一刮風堿土就會漫天飛揚,四處看不到人,鹽堿地上寸草不生,就連各種鳥類都不落,更談不上種地打糧了。”當?shù)氐囊晃晦r民告訴記者,因鹽堿地的大肆擴展,土地表面鹽堿量不斷增加,遠遠望去,就像是一片白色的沙漠。

向“白色沙漠”宣戰(zhàn) 守好農民“鐵飯碗”

為了守好綠水青山,保住農民手中“鐵飯碗”,向“白色沙漠”宣戰(zhàn)已迫在眉睫。2012年,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邵安林牽頭,鞍鋼集團礦業(yè)公司來到鎮(zhèn)賚縣建平鄉(xiāng)并在此設立研究站,通過土壤改良等技術進行試驗,拉開了整治鹽堿地的大幕。鞍鋼集團礦業(yè)公司是一家集探礦、采礦、燒結等業(yè)務為一體的冶金礦山企業(yè)。近年來,該公司在開展主營業(yè)務同時,在鹽堿地治理等方面精耕細作,將礦山的廢棄物使用在鹽堿地改造方面,成功破譯出改良鹽堿地“密碼”。

鞍鋼集團土壤改良中心副主任劉潤華向記者介紹說:“鹽堿地里長不出糧食肯定是土壤出現(xiàn)了問題,從土壤下手就不得不運用幾個“秘密武器”,但這“秘密武器”在其他領域甚至是生產剩下的殘渣廢料呢!”原來,劉潤華口中的“秘密武器”是鞍鋼集團礦山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

簡單來說,鹽堿地之所以被稱之為鹽堿地,是因為其土壤中的鈉離子含量較高,導致土壤板結變硬,使植物的種子在板結的土壤中無法發(fā)芽。而利用廢棄物鐵尾礦中所含的成分正好可以有效疏松土壤,形象地說,鐵尾礦可以讓土壤能自主地“呼吸”。另外,由于土壤中的鹽堿成分不斷從深層向土壤表面上聚集,鐵尾礦所含有的物質還可以從土壤表層堵住或打亂鹽堿成分,使深層次鹽堿無法到達土壤表面更加有利于糧食的耕種。隨后,另外一個“秘密武器”登場——粉煤灰。經(jīng)高溫灼燒后的粉煤灰中殘留著活性炭成分,起到吸附的作用,不斷地吸附土壤表層的鈉離子,進而使鹽堿成分不斷降低。最后使用糠醛渣。糠醛渣是糠醛廠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料,使用稀硫酸浸泡玉米稈后的糠醛渣呈酸性,與土壤中的堿進行中和反應,此外,糠醛渣中富含的糖分還充當了肥料。這看似不起眼的幾種配料,各盡其用實現(xiàn)變廢為寶,將困擾稻民多年的鹽堿難題得以解決了,昔日的鹽堿荒灘終于變成了大良田。

鹽堿地華麗變身 改良方案成標桿

隨著鹽堿從田中褪去,水稻日漸豐收,質疑聲也隨之出現(xiàn)了。“工業(yè)上的廢棄物用到農業(yè)上來,會不會重金屬超標?”“鹽堿地里種出來的大米口感能否保障,會不會有怪味?”面對著質疑聲,邵安林院士坦言,確實曾有人提出過質疑,但隨著各項檢查結果的明確以及老百姓較好的口碑,如今這種質疑已經(jīng)不復存在。

劉潤華告訴記者,他所在的研究機構早在土壤改良前,就在多家權威機構進行檢測,確保鉛、砷、汞、鎘以及放射性元素均合格達標的情況下,才應用到改良土壤中來。在大米口感方面,劉潤華舉了個生動例子:“我今年已經(jīng)六十多歲了,但我仍然可以記起小時候吃過最香甜的大米的那種滋味,它讓我一直不能忘懷,而今天在這片鹽堿地試驗田里種出來的大米,從表面上看粒粒飽滿、晶瑩透明,吃到嘴里那就是記憶里小時候的那種味道!”

據(jù)了解,由鞍鋼集團改良的鹽堿地農田,水稻已達到畝產一千斤。曾經(jīng)在此周圍五十公頃的荒地如今也已基本變成了良田,而完成這一轉變所花費的時間僅僅用時三年。

“未來,我們技術團隊計劃在吉林西部建設高科技農業(yè)產業(yè)示范園。我們的目標就是讓吉林西部的鹽堿荒灘徹底變成良田。”邵安林院士表示,與吉林西部土壤表層鹽堿化相類似的地區(qū),國內還有很多,希望向有意愿做土壤改良的地區(qū)或個人提供這項技術支持,讓鹽堿地不再成為“老大難”。

稻浪翻滾,喜迎豐收。原本光禿禿的白色沙漠正在成片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望無際的稻田和火熱的豐收場面,一幅風吹麥浪,火熱的豐收畫卷正在吉林西部徐徐展開。

農村網(wǎng)  責任編輯:農村網(wǎng)
 

      溫馨提示:您正在瀏覽的文章是“昔日白色沙漠“鹽堿地”今日金色稻田“米糧倉””
      原載地址:http://gzstnw.cn/news/20191105/67648.html
      版權聲明:本網(wǎng)站刊載的資訊由網(wǎng)友提供分享,資訊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表示農村網(wǎng)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建議。網(wǎng)友轉載請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處。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lián)系。對于農村網(wǎng)的原創(chuàng)作品,受國家知識產權保護,版權屬于農村網(wǎng)所有。轉載務必注明出處及作者。凡用于商業(yè)用途需征得書面同意,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 新聞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推薦圖文
推薦新聞資訊
點擊排行
     
    網(wǎng)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方式 | 使用協(xié)議 | 版權隱私 | 幫助中心 | 網(wǎng)站地圖 | 網(wǎng)站留言 | RSS訂閱
    工信部信軟〔2015〕440號   農市發(fā)[2016]2號   國發(fā)〔2015〕40號   農發(fā)〔2017〕1號   中央一號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