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農業(yè)百科 » 茶葉大全 » 茶器 » 正文

揭開銀壺背后的歷史與工藝!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fā)布日期:2024-10-23 15:20  來源:昵茶網  瀏覽次數(shù):769
內容摘要:“水為茶之母,器為茶之父”。壺在中國茶文化中的地位舉足輕重,一泡好茶,不僅需要優(yōu)質的水,也需要一把合適的壺,再加上茶藝師的技藝,才能最好地展現(xiàn)出茶的品質。近年來,銀壺受到了愛茶人的青睞,隨之而來的是銀

“水為茶之母,器為茶之父”。壺在中國茶文化中的地位舉足輕重,一泡好茶,不僅需要優(yōu)質的水,也需要一把合適的壺,再加上茶藝師的技藝,才能最好地展現(xiàn)出茶的品質。近年來,銀壺受到了愛茶人的青睞,隨之而來的是銀壺質量良莠不齊。

為讓讀者全面認識、了解銀壺,本刊特約華北理工大學教授、蟠龍工藝董事長穆瑞田開辟專欄,以饗讀者。

銀壺的歷史和加工工藝

《中華合作時報茶周刊》首創(chuàng)品論銀壺的專欄,今天來到了第二期。希望通過專欄的形式,讓大家了解銀壺、提升認知,進而享用銀壺、養(yǎng)生保健、投資收藏。

銀壺的歷史和加工工藝是怎樣的?那就快來看看今天分享的內容吧!

銀壺興于盛唐弘揚于當下

我國銀器文化歷史悠久,戰(zhàn)國時期的“甘斿”匜是發(fā)現(xiàn)最早的銀制器皿。早期銀器多以幾何圖紋、動物、花草等為創(chuàng)作對象,并以鏨雕、鏤空、鑲嵌等工藝美化裝飾,顯示了富麗堂皇的藝術風格。

秦漢時期銀器生產開始形成規(guī)模,而大量工藝精湛異彩紛呈的銀器則出現(xiàn)在唐朝。

有關銀壺的記載最權威當屬唐代陸羽的《茶經》:“鍑:以生鐵為之用銀為之,至潔,但涉于侈麗。雅則雅矣,潔亦潔矣,若用之恒,而卒歸于銀也?!泵髟S次紓《茶疏》曰:“茶注以不受他氣者為良,故首銀次錫?!?/p>

在中國的歷史中,銀器具大多盛行于宮廷,可惜保存下來的銀壺卻寥寥無幾,有記載的銀燒水壺是“清雍正銀提梁壺”。由于歷史原因,中國銀壺制作工藝的傳承出現(xiàn)過長達半個世紀的斷代。

日本銀壺制作承襲了唐朝茶道具文化和銀壺制作技藝,并持續(xù)不斷改善創(chuàng)新,形成了較為豐富完善的銀壺制作技術體系。近年來,日本銀壺技藝傳承出現(xiàn)了人才短缺的問題,真正的日本人制作的銀壺數(shù)量并不多。

隨著中日茶文化的不斷交流互通,中國的匠人們再次將制壺工藝拾起,并順應市場加以改進。目前蟠龍工藝等國內頂級生產企業(yè)的銀壺制作水平已與日本銀壺不相上下,而且用料更純、用工更細、創(chuàng)意更新。

手工壺受歡迎加工靠合作

國內銀壺加工大致有三種方式:手工、沖壓、鑄造。手工制壺因為每個步驟都傾注了匠人的心血和技藝,制作周期長,每把銀壺都有所不同,保值升值潛力大;沖壓和鑄造的銀壺,是為了適應批量化生產的需要,產量大,同質化嚴重。

手工銀壺的制作,要經過設計、制模、制胎、鏨刻、組裝、打磨、拋光等數(shù)十道工序。為了增加器物的美觀度,有些銀壺還使用了花絲、鑲嵌、琺瑯、鍍金等工藝。

事實上,沒有什么人對所有工序都精通、都參與,幾乎所有復雜一些的產品都是由多人分階段合作完成的。按皇家金銀細工傳承企業(yè)蟠龍工藝的工種劃分,所有生產人員分為設計、胎工、鏨工、打磨拋光、精品工藝等幾個主要工種。其中,胎工都是男工,鏨工和打磨拋光基本是女工。

銀壺是一個細分行業(yè),沒有所謂的銀壺大師。花絲鑲嵌、金屬工藝等行當?shù)拇髱煟赡茉谠O計、制胎或鏨刻某一個或幾個方面是專家,也可能在銀壺的制作過程中參與一道或多道工序,但要求大師從化火壓板到表面處理全流程參與,就是過分的要求了。即使某個大師參與了某道工序,就算是大師壺了,大師壺的數(shù)量也是極其有限的。提醒大家不要輕信“大師壺”。

農村網  責任編輯:農村網
 

      溫馨提示:您正在瀏覽的文章是“揭開銀壺背后的歷史與工藝!”
      原載地址:http://gzstnw.cn/baike/41694.html
      版權聲明:本網站刊載的資訊由網友提供分享,資訊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表示農村網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建議。網友轉載請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處。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lián)系。對于農村網的原創(chuàng)作品,受國家知識產權保護,版權屬于農村網所有。轉載務必注明出處及作者。凡用于商業(yè)用途需征得書面同意,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 農業(yè)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推薦圖文
推薦農業(yè)百科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方式 | 使用協(xié)議 | 版權隱私 | 幫助中心 | 網站地圖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工信部信軟〔2015〕440號   農市發(fā)[2016]2號   國發(fā)〔2015〕40號   農發(fā)〔2017〕1號   中央一號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