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農業(yè)百科 » 茶葉大全 » 功效 » 正文

臺灣高山茶功效和禁忌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fā)布日期:2024-10-23 13:38  來源:昵茶網(wǎng)  瀏覽次數(shù):943
內容摘要:臺灣高山茶功效和禁忌:臺灣高山茶源于福建,并以青心烏龍和凍頂烏龍著稱,臺灣高山茶有提神醒腦、緩解消化的功效,可補充水分,加快腸胃蠕動;另外臺灣高山茶富含多種物質,有存進身體新陳代謝,緩解干燥的功效;但

臺灣高山茶功效和禁忌:臺灣高山茶源于福建,并以青心烏龍和凍頂烏龍著稱,臺灣高山茶有提神醒腦、緩解消化的功效,可補充水分,加快腸胃蠕動;另外臺灣高山茶富含多種物質,有存進身體新陳代謝,緩解干燥的功效;但禁忌飲用隔夜茶以及涼的茶湯。

臺灣高山茶的介紹:

1.文山包種茶

文山包種茶,屬輕發(fā)酵茶類,外觀呈條索狀,色澤墨綠。如果說綠茶忠于原味,純凈自然宛如天真無邪的“純真稚子”,那講究香氣務必要清揚,滋味要甘醇活潑的文山包種茶,就該形容為是含苞待放的“青春少女。

文山包種茶的加工,不論從加工層次或手法來論,它就像呵護情竇初開的少女,極盡溫柔體貼,小心翼翼,很少茶類像文山包種茶的制造需要這樣輕手輕腳,一路小心呵護到底。由于輕發(fā)酵茶,文山包種茶大部分的成份也未氧化,所以風味比較趨近于綠茶,而介于綠茶與凍頂烏龍茶中間。

2.凍頂烏龍茶

凍頂烏龍茶,是目前臺灣省名氣最響亮、最受消費市場青睞的茶類,也是目前臺灣省產制最多最主要的茶類,它的發(fā)酵程度比文山包種茶稍重(成熟),外觀呈緊結墨綠的半球狀,加工過程繁復精細,極耗人力。不論從加工層次或加工手法乃至品質特征來看,凍頂烏龍茶絕然像是風韻十足,妖嬈嫵媚的“窈窕淑女”。

與文山包種茶比較,凍頂烏龍茶的加工層次和加工手法相對較世故,成熟許多,所以保留最原始新鮮純凈的風味,而文山包種茶略經發(fā)酵(約10%之發(fā)酵程度),像初探人生世事的青春少女,呈現(xiàn)清揚奔放的氣息但仍不失純真,凍頂烏龍茶則是已歷經些許滄桑世事,發(fā)酵程度已達30%左右,所以呈現(xiàn)較成熟也世故和矯揉虛情的風味。

典型凍頂烏龍茶的特征是喉韻十足,帶明顯的人工焙火韻味與香氣,飲后令人回味無窮,宛如窈窕淑女之情深意長、風韻綿延。如果文山包種茶是世界上最講究香氣的茶類,那凍頂烏龍茶就是最講究喉韻的茶類。

3. 東方美人茶

白毫烏龍茶,又名椪風茶、東方美人茶、香檳烏龍茶,加工精細,用料講究,別的茶類做一斤只需約1000-2000個茶芽即可制成,而白毫烏龍茶卻需至少3000-4000個茶芽才能制成,幾乎全部由鮮嫩的心芽所制成。

白毫烏龍茶只限產于夏季,限產于本省新竹縣北埔、峨嵋及苗栗縣頭份等地,限用青心大沒品種,限用手采茶菁,且唯有經小綠葉蟬感染者才能制成較佳品質之白毫烏龍茶,從以上諸多條件限制,造就白毫烏龍茶不但亟其名貴稀少,且為典型之本省名茶中之名茶,特產中之特產,全世界絕無僅有,只有臺灣新竹、苗栗才有的特產。

典型的白毫烏龍茶品質特征必須是香氣帶有明顯的天然熟果香,滋味具蜂蜜般的甘甜后韻,外觀艷麗多彩具明顯的紅、白、黃、褐、綠五色相間,形狀自然卷縮宛如花朵,泡出來的茶湯呈鮮艷的琥珀色,它的品質特點比較趨近于紅茶,而介于凍頂烏龍茶及紅茶間。

有人把白毫烏龍茶形容為雍容華貴、風華絕代的“中年貴婦”。的確,喝白毫烏龍茶令人產生那皇宮貴族豪華氣派高不可攀的氣息。坊間傳說,早期白毫烏龍茶外銷至英國時,英國女王維多利亞品嘗后,贊不絕口,而特地命名為“東方美人茶”,并從此行銷世界。

農村網(wǎng)  責任編輯:農村網(wǎng)
 

      溫馨提示:您正在瀏覽的文章是“臺灣高山茶功效和禁忌”
      原載地址:http://gzstnw.cn/baike/38556.html
      版權聲明:本網(wǎng)站刊載的資訊由網(wǎng)友提供分享,資訊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表示農村網(wǎng)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建議。網(wǎng)友轉載請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處。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lián)系。對于農村網(wǎng)的原創(chuàng)作品,受國家知識產權保護,版權屬于農村網(wǎng)所有。轉載務必注明出處及作者。凡用于商業(yè)用途需征得書面同意,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 農業(yè)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推薦圖文
推薦農業(yè)百科
    點擊排行
     
    網(wǎng)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方式 | 使用協(xié)議 | 版權隱私 | 幫助中心 | 網(wǎng)站地圖 | 網(wǎng)站留言 | RSS訂閱
    工信部信軟〔2015〕440號   農市發(fā)[2016]2號   國發(fā)〔2015〕40號   農發(fā)〔2017〕1號   中央一號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