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島臺灣有著連綿的中央山脈,遠山含岱,云霧縹緲,鷹擊長空。高山之間,繚繞的白霧之下是沁人的茶香,放眼望去是一片又一片綠意盎然的茶園。
清朝之前,漢人仍未利用野生茶樹資源。直到雍正元年,清朝首任臺灣巡查御史才開始每年與各山商議入山焙茶。從那時起,漢人才開始采制野生茶。
臺灣的野生茶樹,常見生長在海拔650-1500米的闊葉林內(nèi),其生長環(huán)境日照較少、伴有濃霧。野生茶樹大致分為兩大類:一為茶芽呈綠色或淡紫色的臺灣山茶,另一類為茶芽呈紫紅色的赤芽山茶,兩種野生茶樹茶芽均以無茸毛為其特征。
而中國臺灣栽培茶樹,已經(jīng)有兩百余年的歷史。種植的茶樹由先民,從福建帶來的閩茶品種發(fā)展而來,早期制茶技術(shù)也有福建制茶師傅來臺傳授,這導(dǎo)致了臺灣產(chǎn)制包種茶、烏龍茶的技術(shù)雖然源自于福建,卻又有所不同。
臺茶品種:金萱與翠玉
臺茶
【臺茶12號】
別名金萱、 27仔,試驗代號- 2027。經(jīng)過四十三年的選育后,才在民國七十年命名的新品種,是茶改場成功育種的排列順序第十二號。
金萱由于樹勢強健,環(huán)境適應(yīng)力強,高產(chǎn)量。擁有甘美光亮之茶湯,其茶湯呈清澈蜜綠色,具獨特天然牛奶香和桂花香氣,茶葉尾部白毫明顯,味道甘美,很受年輕飲茶者喜愛,為茶葉中香氣較特殊的茶種之一。
【臺茶13號】
別名翠玉,試驗代號 -2029,與臺茶十二號同一時期選育所得。茶改場成功育種的排列順序第十三號。于民國70年命名, 屬于中早生適制包種茶的新品。
樹型較大,芽色較紫,洱毛密度略低,葉片則較狹長,略大且厚,葉片兩側(cè)較上 卷,葉緣鋸齒較大且粗鈍,葉色較綠且更具光澤。
翠玉茶屬香甜型茶品,宜用紫砂壺沖泡。沖泡時茶湯不宜過濃,貴在清雅宜人,滋味更加甘醇,香氣宛如茉莉和玉蘭。
臺灣其他的茶品種
目前市面上有不少從臺灣引種的茶樹品種,它們有著各自的特點,制作成烏龍茶后,成茶帶著獨屬于品種的特征,或是香氣,或是滋味,都令人驚嘆不已。
【青心烏龍】
屬灌木小葉種,晚生種,適合制造青茶。由于本品種是一個極有歷史并且被廣泛種植的品種,是早期從大陸引進的品種,如今在臺存留較多。
此樹形稍小屬于開張形,枝葉較密生,葉形長橢圓形,葉肉稍厚,質(zhì)柔軟富彈性,葉色呈濃綠色而富光澤,葉脈色淡明顯凹陷,幼芽呈紫色。
由于制茶質(zhì)量優(yōu)異,臺灣各茶區(qū)均有栽培,適合制造包種茶,烏龍茶等。本品種所制成的包種茶不但質(zhì)量優(yōu)良,且廣受消費者喜好,故成為臺灣栽植面積最廣的品種,可惜樹勢較弱,易患枯枝病且產(chǎn)量低。
【硬枝紅心】
別名大廣紅心,是從福建引進的臺灣四大名種之一。屬于灌木早生種。適合制造包種茶,幼芽肥大且密生洱毛,呈紫紅色, 樹型稍大,枝葉稍疏,葉形較青心烏龍為大,呈長橢圓狀披針形,鋸齒銳利大小不等,葉肉稍厚,帶光澤質(zhì)硬,萌芽期長,樹勢強健,收量居中。
本品種大部分分布在臺北縣淡水茶區(qū),目前以石門鄉(xiāng)居多,所制成的條型或半球型包種茶,具有特殊香味,制成鐵觀音外觀優(yōu)異且滋味頗佳。
【大葉烏龍】
臺灣四大名種之一。屬于灌木早生種,適合制造綠茶及包種茶品種。樹勢高大,枝條粗,枝葉稍少,葉形長橢圓形,葉肉厚,葉色呈暗綠色,幼芽稍肥大,白毛多,呈淡紅色,樹勢佳,存活率高,生長迅速,產(chǎn)量中等。
主要種植于臺北縣汐止,深坑,石門等地區(qū)。有少量種在花蓮瑞穗,逐漸成為花東新茶區(qū)標(biāo)榜的特色之一。
【四季春】
木柵地區(qū)茶農(nóng)選出之茶種,屬灌木小葉種,極早生,適合制包種茶或青茶,早春晚冬都生生不息,從不休眠。它是茶園里自然雜交而成,樹型中大型且開張,枝葉及芽密生,幼芽呈淡紅色,葉型較近紡錘型,兩端較尖銳,葉色淡綠,具細且銳之鋸齒,葉肉厚且具光澤,樹勢強,采摘期極長且收成量高。
不少茶飲店都用此品種的茶葉作為茶底調(diào)制奶茶,口感上清新不膩,湯色透亮,與奶蓋的完美配合,帶來飲品時尚靈活的風(fēng)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