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資訊 » 農業(yè)新聞 » 國內動態(tài) » 正文

板栗樹下長出“金耳朵”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fā)布日期:2020-06-24  來源:北京日報  瀏覽次數(shù):82480
內容摘要:距離密云城區(qū)38公里的大城子鎮(zhèn)蒼術會村,曾因地處深山、缺乏產業(yè)、勞動力外流等原因長期陷入窮困。如今,在低收入產業(yè)資金支持和各

距離密云城區(qū)38公里的大城子鎮(zhèn)蒼術會村,曾因地處深山、缺乏產業(yè)、勞動力外流等原因長期陷入窮困。如今,在低收入產業(yè)資金支持和各方力量的幫扶下,村民們在板栗樹下種起了黑木耳,它易種植、耐運輸、不愁銷路,“耳農”人均年收入增加了5000余元。去年底,該村442戶低收入戶實現(xiàn)全部“脫低摘帽”。疫情當下,村里的木耳產業(yè)發(fā)展得怎么樣?近日,記者再次來到這里一探究竟。

錐峰山腳,茂盛的林木下,一排排菌棒整齊地排列在一起,大簇大簇的黑木耳肥厚水靈。幾名戴著口罩的村民分散在田里,正熟練地從菌棒上取下已經成熟的木耳。“黑木耳可以露地種植,生長周期短、儲存時間長、收入高,這可是名副其實發(fā)著金光的‘耳朵’。”蒼術會村黨支部書記藺占軍笑著說,“金耳朵”的到來,讓442戶低收入戶全都摘了帽,而且隨著經驗越來越豐富,大家的收入還在持續(xù)上漲。

57歲村民果連文過去是村里的低保戶,也是一名殘障人士,家中只有八十多歲的老母親,沒有任何經濟來源。2018年,村里開始啟動木耳種植項目,他主動報名成了村里第一批“耳農”。經過來自密云區(qū)農服中心的技術人員手把手地教,種上木耳的第一年,果連文自家的2畝6分地就收入了5萬多塊錢。

蒼術會村全村面積21平方公里,有14個自然村,全村798戶,低收入戶有442戶,占了一半還多。與京郊深山里的眾多低收入村相似,蒼術會村也沒有像樣的產業(yè),村民們平時只能靠種植一些農作物、果品、核桃和栗子維持生計。“遇上年景不好,一年下來,賣核桃的錢都不夠日常剪枝、收果需要的工費。”藺占軍說。

2018年,在密云區(qū)農業(yè)服務中心的幫助下,情況有了轉變。通過數(shù)次實地考察,村子四周的大山里板栗樹連片成群,發(fā)展林下經濟是個不錯的選擇。“木耳的收獲期在每年的4月至7月,可以收6至7茬。而板栗的成熟期正好在每年的9月至來年2月,時間恰恰錯開,收木耳、收板栗兩頭不耽誤。”藺占軍告訴記者,更重要的一點是只要方法對路,種植木耳基本不需要額外的人工來輔助,有時間去基地稍微照看一下就成,村里一些上了年紀的或者殘障人士也能參與進來。

當年3月底,村委會決定先試種20畝地,11戶低收入戶變身“耳農”,邊學邊干。三四個月的時間,收獲了木耳12000斤,每斤木耳平均能賣到40元,而且全部賣光。除了密云區(qū)政府以及各機關單位的幫扶外,村民也會拿著木耳去集市銷售,挺受大家歡迎。這11戶參與種植的低收入戶全部脫低,年收入超過2萬元。如今,蒼術會村的木耳種植面積已達到150余畝,全村442戶低收入戶早在2019年底就實現(xiàn)全部“脫低摘帽”。

黑木耳種植現(xiàn)在已經成了大城子鎮(zhèn)脫低的金牌產業(yè),閑置的248畝林下土地都擺上了菌棒,今年該鎮(zhèn)木耳產量預計在13萬斤左右,銷售額可達600萬元,能有效帶動附近130戶低收入戶增收。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蒼術會的木耳銷售部分轉到了線上電商平臺,依然廣受歡迎。藺占軍有著自己的計劃。他表示,下一步,將對木耳進行深加工,以滿足不同消費群體需求;同時,拓展渠道,不僅要讓產品進超市,還要開通線上專賣店;未來,還將以舉辦采摘活動為契機打出蒼術會木耳的品牌。“不光木耳,我們村的核桃、板栗、梨等農副產品也都要一起走出去。”藺占軍堅定地說。

除了黑木耳種植產業(yè),手工藝品作坊、蜜蜂養(yǎng)殖、打造精品民宿、紅肖梨深加工……多種產業(yè)已在大城子鎮(zhèn)遍地開花。目前,在各方力量的幫扶下,大城子鎮(zhèn)認定的13個低收入村中,1733戶低收入戶共計3507人已實現(xiàn)全部脫低,村民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未來,這些產業(yè)還將持續(xù)地帶領村民致富增收。

農村網  責任編輯:農村網
 

      溫馨提示:您正在瀏覽的文章是“板栗樹下長出“金耳朵””
      原載地址:http://gzstnw.cn/news/20200624/70313.html
      版權聲明:本網站刊載的資訊由網友提供分享,資訊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表示農村網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建議。網友轉載請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處。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lián)系。對于農村網的原創(chuàng)作品,受國家知識產權保護,版權屬于農村網所有。轉載務必注明出處及作者。凡用于商業(yè)用途需征得書面同意,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 新聞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推薦圖文
推薦新聞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方式 | 使用協(xié)議 | 版權隱私 | 幫助中心 | 網站地圖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工信部信軟〔2015〕440號   農市發(fā)[2016]2號   國發(fā)〔2015〕40號   農發(fā)〔2017〕1號   中央一號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