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資訊 » 農業(yè)新聞 » 國內動態(tài) » 正文

夏糧增產再顯中國飯碗自信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fā)布日期:2019-07-22  瀏覽次數:81538
內容摘要: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全國夏糧總產量2835億斤,增長2.1%。據農業(yè)農村部最新監(jiān)測,新麥上市以來,優(yōu)質商品小麥數量充足
 

 

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全國夏糧總產量2835億斤,增長2.1%。據農業(yè)農村部最新監(jiān)測,新麥上市以來,優(yōu)質商品小麥數量充足,價格每斤比去年略低3分錢。在一些國家糧價較大幅度上漲的情況下,我國糧食生產實現增產、市場供給充足、價格總體穩(wěn)定,顯示出對中國飯碗的深層次掌控力,也粉碎了某些人隔段時間就拋出的“中國糧食危機論”。

中國以僅占世界9%的可耕地面積和6%的淡水資源,養(yǎng)育了世界22%的人口,這一巨大成就有目共睹。不過,很多人還沒注意到的是,中國的糧食安全不僅僅體現在當期的糧食產量上,還體現在對糧食產業(yè)的支持定力,對糧食儲備調運的把控能力,對糧食價格的穩(wěn)定能力以及對未來產能的培育能力上。

對糧食產業(yè)的支持定力是中國飯碗的基石。在近14億人口的大國,糧食多了是問題,少了也是問題,但這是兩種不同性質的問題。多了是庫存壓力、是財政壓力;少了是社會壓力、是整個大局的壓力。歷史經驗表明,糧食多了問題少,糧食少了問題多。基于這種考慮,中央始終把糧食安全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國家從重大水利設施、高標準農田建設、科技創(chuàng)新推廣、市場體系完善、主產區(qū)轉移支付等多方面,加強對糧食生產的支持。

對糧食價格的穩(wěn)定能力是中國飯碗的關鍵。糧價一頭連著生產者,一頭連著消費者。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說,既要保持糧食供需基本平衡,又要防止糧食供應增加后糧價下跌、影響農民種糧積極性,著實兩頭為難。我國按照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的原則,完善糧食價格形成機制,探索實行目標價格政策,逐步建立價格低時補生產者、價格高時補低收入消費者的機制。在國際糧價跌宕起伏時,我國糧價保持在合理水平,兼顧了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利益。

對糧食儲備調運的把控力是中國飯碗的底氣。目前,全國75%以上的糧食產量、90%左右的調出量來自13個主產省份,并持續(xù)北移。面對糧食生產格局變化,國家積極推進北糧南運,維護區(qū)域糧食安全。我國糧食儲備率遠遠高于國際公認的17%至18%安全線,令很多國際炒家望而卻步。過去,國際上有ABCD四大糧商的說法。近年來,我國全力打造自己的國際大糧商。如今,對標四大糧商,中糧集團資產世界第一、營收第二、利潤第三,已躋身國際大糧商之列;中國農墾擁有耕地近1億畝,糧棉糖肉奶的可調出量驚人,成為握在國家手里的“一把米”。

對糧食未來產能的培育是中國飯碗的智慧。隨著人口增加、城鎮(zhèn)化推進、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糧食需求量將呈剛性增長趨勢。確保糧食安全是個世界性難題,近年來一些國家發(fā)生的糧食危機警示我們,糧食依然是弱勢產業(yè)。糧食安全,根本在耕地,出路在科技。由此,我國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zhàn)略。農民可以非農化,但耕地不能非農化;農業(yè)科技研發(fā)要瞄準國際前沿,成果要走進千家萬戶,這些已成為共識。我國還創(chuàng)新實踐大糧食觀,由單純在耕地上想辦法到面向整個國土資源作文章,引導農民挖掘山林湖海草等資源潛力,推動食物來源多樣化,更好地滿足居民健康消費需求。

中國飯碗的數量和質量、廣度和深度,體現了中國特色糧食發(fā)展的道路自信,構成了國家發(fā)展的“壓艙石”。

農村網  責任編輯:農村網
 

      溫馨提示:您正在瀏覽的文章是“夏糧增產再顯中國飯碗自信”
      原載地址:http://gzstnw.cn/news/20190722/66246.html
      版權聲明:本網站刊載的資訊由網友提供分享,資訊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表示農村網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建議。網友轉載請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處。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對于農村網的原創(chuàng)作品,受國家知識產權保護,版權屬于農村網所有。轉載務必注明出處及作者。凡用于商業(yè)用途需征得書面同意,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 新聞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推薦圖文
推薦新聞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系方式 | 使用協議 | 版權隱私 | 幫助中心 | 網站地圖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工信部信軟〔2015〕440號   農市發(fā)[2016]2號   國發(fā)〔2015〕40號   農發(fā)〔2017〕1號   中央一號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