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資訊 » 農業(yè)新聞 » 國內動態(tài) » 正文

農業(yè)產業(yè)結構調整中的“辯證法”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fā)布日期:2019-04-15  來源:農民日報  瀏覽次數:81177
內容摘要:十多年前發(fā)源于湖北省潛江市的蝦稻共作模式,正成為鄰居天門市的新寵。近兩年,天門市大力推廣蝦稻共作,面積從4萬畝猛增至24萬畝

十多年前發(fā)源于湖北省潛江市的蝦稻共作模式,正成為“鄰居”天門市的“新寵”。

近兩年,天門市大力推廣蝦稻共作,面積從4萬畝猛增至24萬畝,一年增長20萬畝,相當于每天誕生548畝蝦稻田。蝦稻共作,這一并不新奇的模式,為何在天門鬧出這么大動靜?

隨大流還是另辟蹊徑

——切合實際,市場說了算

“魚米之鄉(xiāng)”江漢平原,境內河渠縱橫交錯,湖泊星羅棋布,是蝦稻共作的黃金區(qū)。蝦稻共作,是單一水稻種植效益的3倍至4倍。同時,“蝦稻”是市場上生態(tài)大米的一塊新招牌?!?017中國小龍蝦產業(yè)發(fā)展報告》顯示,江漢平原小龍蝦產量占據全國一半。監(jiān)利、潛江的小龍蝦產業(yè),已迅猛發(fā)展,名聲響亮。

按說,既然這塊土地適合蝦稻共作,天門為何早不發(fā)展?原來,天門人打過“小九九”。有人提出,既然“鄰居”如此強悍,天門農業(yè)結構調整為何不另辟蹊徑?

幾年來,他們種過紅皮甘蔗、蘿卜,搞過稻魚共作、稻鰍共作,但付出一腔熱血,結果總不盡如人意,走了不少彎路。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小龍蝦產業(yè)一路上揚的發(fā)展曲線:產值翻番,價格翻番。

既然蝦稻共作有成熟的技術、市場,為啥不做?適逢湖北省出臺推廣“蝦稻共作稻漁種養(yǎng)”模式三年行動方案,天門市橫下一條心:將蝦稻共作、發(fā)展小龍蝦產業(yè)作為調整優(yōu)化農業(yè)產業(yè)結構的重要途徑,力爭種植面積達到50萬畝。

從“被逼的”到“主動挖”

——有錢賺有補貼,為啥不干

2018年開始,天門市對蝦稻共作大力獎補,對20~200畝、200~500畝、500畝以上三類,分別給予每畝200元至1000元不等獎勵,獎補資金共計5000多萬元,力度全省最大。養(yǎng)蝦本就掙錢,政府還給補貼,大大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

在馬灣鎮(zhèn)廖灣村,天門市翔翔水產品養(yǎng)殖專業(yè)合作社理事長肖良勇正從門口的貨車上卸蝦飼料。當地人將這種蝦飼料叫做“開口料”,專門喂給蝦苗吃。眼下,合作社3000多畝蝦稻田剛剛下了蝦苗。

肖良勇過去做服裝生意,后來回鄉(xiāng)養(yǎng)蝦。第一年試種4畝,小試牛刀賺了一點錢。第二年,他將種植面積擴大到80畝,這下子,周圍的村民們都圍上來了,“蝦稻共作真能賺到錢呢!”

想養(yǎng)蝦的村民越來越多,肖良勇成立了合作社,目前已有89名社員,蝦稻共作面積3000多畝,平均每畝產值3000元左右,大大高于光種稻子的收入。“今年的蝦苗已經賣到每斤36元,行情看好。”肖良勇雄心勃勃,今年計劃再新增1000畝蝦稻田。

石家河鎮(zhèn)龍嘴村村民李太平剛脫貧。讓李太平脫貧的,正是小龍蝦。過去,李太平對養(yǎng)蝦“不感冒”,守著自家10畝田旱澇保收。去年,在章峰家庭農場主張艷清的勸說下,他將自家土地流轉養(yǎng)上小龍蝦,沒想到賺了近2萬元,比之前的收入高多了。

從被動到主動,村民們自發(fā)調整,僅石家河鎮(zhèn)蝦稻共作面積就達1.98萬畝,蝦稻產業(yè)結構調整面達到28.2%。

規(guī)模大了,產能會過剩嗎

——品質制勝是硬道理

有人擔心,規(guī)模越做越大,蝦稻產業(yè)會產能過剩嗎?肖良勇比任何人都關心這個問題。“小龍蝦最近三年價格漲幅達290%,市場缺口還很大。”他認為。“強敵”環(huán)伺,競爭對手如林,天門的定位很實際:做品質最好的小龍蝦養(yǎng)殖基地。

在天門市石家河鎮(zhèn),華大基因1.5萬畝蝦稻共作規(guī)?;a基地進行了電力配套、供排水等建設。僅用2個多月,當地共流轉5420畝土地。目前,一期工程已全部完工。

站在基地邊,連片稻田一望無際。每塊稻田都是40畝大小,圍繞稻田挖出深溝,用于養(yǎng)蝦。華大依托育種中心,將在這里養(yǎng)殖品質優(yōu)良的小龍蝦。

這僅僅是第一步。未來,這里還將誕生湖北省第一家以小龍蝦為主題的田園綜合體。

農村網  責任編輯:農村網
 

      溫馨提示:您正在瀏覽的文章是“農業(yè)產業(yè)結構調整中的“辯證法””
      原載地址:http://gzstnw.cn/news/20190415/65013.html
      版權聲明:本網站刊載的資訊由網友提供分享,資訊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表示農村網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建議。網友轉載請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處。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對于農村網的原創(chuàng)作品,受國家知識產權保護,版權屬于農村網所有。轉載務必注明出處及作者。凡用于商業(yè)用途需征得書面同意,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 新聞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推薦圖文
推薦新聞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系方式 | 使用協(xié)議 | 版權隱私 | 幫助中心 | 網站地圖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工信部信軟〔2015〕440號   農市發(fā)[2016]2號   國發(fā)〔2015〕40號   農發(fā)〔2017〕1號   中央一號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