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記者從拉薩市趕往有“藏源”之稱的山南市。進入山南,蜿蜒曲折的雅魯藏布江和藍天白云,滿目青山和蔥蘢綠樹共同構成一幅美麗的生態(tài)畫卷。記者了解到,這里植樹曾面臨很大的困難:“春天栽,秋天枯,到了冬天下灶膛。”那么,當地群眾是如何打造出這條“綠色長城”,實現從荒灘到綠地的飛躍?
在山南市扎囊縣扎其鄉(xiāng)充堆村和孟嘎如村交界處的邊久苗圃基地,人稱“樹王”的邊久熱情地接待了我們。他承包了200多畝荒地,在市林業(yè)局資金支持下,大力發(fā)展苗圃,現在基地規(guī)模已達到560多畝,包括林苗、經濟林木、綠化苗木、治沙工程等四大類型苗木,年產值達到200多萬元。“這座叫‘那溝’的山,下暴雨的時候會有大石頭被沖下來,老百姓不相信在這里種紅葉李能存活,我接了市林業(yè)局的活兒,全家人像看護小孩一樣,把紅葉李和大葉女貞種活了,鋪滿了山坡。只有做了,才有勝利的可能!”邊久道出了自己的心聲。
林業(yè)發(fā)展壯大還帶動了當地貧困戶脫貧。今年邊久苗圃基地將幫助當地9戶人家36個人實現就業(yè),54歲的普布扎西每天在苗圃基地工作8個小時,鋤草、修剪枝葉,一天下來,能賺230元。“有這么好的工作崗位,我們希望把樹都種好!”普布扎西說。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山南市和億利資源集團、藏草集團這兩大龍頭企業(yè)達成生態(tài)脫貧戰(zhàn)略協(xié)議。今年4月,“山南沙漠經濟扶貧項目”正式啟動,總建設面積65萬畝的防沙治沙工程、生態(tài)防護林建設工程和特色經濟林建設工程將由億利資源集團推進并完成,億利集團將采取“公司+農戶+合作社+基地”模式,全產業(yè)鏈布局甘草產業(yè),通過建設標準化種植基地,采取利益共享和訂單收購等方式,帶動當地群眾通過種植甘草脫貧,預計帶動1180戶3975人脫貧,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藏草集團正在推進“中國煙草山南市扎囊縣植物種苗繁育基地項目”,預計將帶動550戶2200人就業(yè),實現“勞力脫貧養(yǎng)活全家”的目標。
據統(tǒng)計,2016年山南市農牧民通過參與造林項目、資源保護工程、林業(yè)產業(yè)、退耕還林等實現收入9089萬元,僅造林綠化工程帶動群眾增收就達6900余萬元。通過生態(tài)補償措施,每人每年補償3000元,解決建檔立卡貧困人員脫貧就業(yè)23671人。
據山南市林業(yè)局副局長魏軍輝介紹,像邊久這樣對樹有感情、一代接一代投入到植樹的山南種樹人還有很多,并形成了不怕艱苦、敢于創(chuàng)新、勇于挑戰(zhàn)、敢為人先的“雅江植綠精神”。魏軍輝介紹,挖坑、搬樹苗、挑水,這些過程的辛苦自不必說,可是樹苗一直在種,剛開始真正存活的并不多,有時雅魯藏布江一漲水,樹苗全被淹死,可是志在戰(zhàn)勝“只有狼牙刺”的自然環(huán)境的山南種樹人堅持不懈,終于在今年實現了種下樹木90%的存活率。“這個過程中,種樹人冒著被泥石流沖走的危險,開著鏟車填土,終于保住了樹種。這種拼搏的精神讓人敬佩!”魏軍輝說。
山南的種樹人還摸索出了一套“高原種樹生意經”:堅持生物治沙和工程治沙相結合,積極引進沙柳等沙生植物;修筑“丁字壩”,減緩江水對林地的沖擊;通過“大苗深栽”增加樹苗存活率;采用混栽樹種,減少病蟲傳染;選拔責任心強的護林員進行科學化管理。“有了這個生意經和‘不破樓蘭終不還’的精氣神,我們有信心盡快實現生態(tài)脫貧。”魏軍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