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蔬菜生產 |
密云日光溫室冬季黃瓜高產 |
上海嘉定農技人員參觀節(jié)能型日光溫室冬季番茄生產 |
大棚西瓜吊蔓生產 |
中型果無籽西瓜“暑寶” |
金福藝農“番茄聯(lián)合國”觀光采摘 |
蔬菜是“菜籃子”中最重要的產品,三十年來,北京市農業(yè)技術推廣站立足生產實際,大力推廣新品種、新技術和新產品,解決了蔬菜單產不高、供應總量不足、淡旺季矛盾突出、生產品種較少、質量水平不高等階段性問題,實現(xiàn)了蔬菜供應從“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的轉變,為北京市場供應和農民增收致富作出了歷史性貢獻,為確保亞運會、奧運會及國慶60周年等重大活動的蔬菜安全生產供應作出了顯著成績。
三十年來,北京蔬菜生產與技術推廣歷經了三個發(fā)展階段(見右表)。
一、提高單產、增加總產保證供應階段(1983年~1998年)
該階段主要是解決生產總量不足、周年供應不均衡和品種單一問題,提高單產、豐富品種、改革設施栽培是這一階段技術研究與推廣的主題。推廣站與科研、教學部門緊密結合,開展技術推廣,成效顯著。這一階段,蔬菜年平均播種面積109.1萬畝,比恢復建站前增加31.7%;年均總產量32.3億公斤,增加79.1%;年均畝產量2937公斤,增加34.6%。
(一)改革生產設施條件,提升綜合生產能力
引進推廣了地膜覆蓋技術,在茄果、瓜等14種蔬菜上試驗、示范、推廣,提升了露地蔬菜產量;改進設計了大棚新結構,在郊區(qū)廣泛應用;研究設計出北京新型節(jié)能型日光溫室,完全達到了冬季不加溫生產喜溫蔬菜的條件。
(二)推廣綜合高產技術,增加蔬菜單產總產
在露地蔬菜方面,推廣了大白菜高產栽培技術,年推廣面積7萬畝,為保障當家菜的市場供應作出了歷史性貢獻;推廣了露地番茄、大椒綜合高產技術,扭轉了市場供應不足的被動局面;推廣了保八、九月淡季蔬菜綜合豐產技術,豐富了夏淡季市場供應;推廣了遠郊新菜田開發(fā)及綜合豐產技術,推動了遠郊基地生產發(fā)展,奠定了基地由近郊向遠郊戰(zhàn)略性轉移的技術基礎。
在保護地蔬菜方面,推廣了大棚黃瓜品種“津雜1號”和“津雜2號”,畝產大幅提高;推廣了秋大棚番茄高產技術,實現(xiàn)了秋大棚番茄從無到有的新突破,解決了北京8月份以后幾乎沒有番茄的市場難題;推廣了大棚周年多茬口高效益綜合技術,提高了大棚周年利用率;推廣了節(jié)能型日光溫室冬季喜溫蔬菜生產技術,冬茬黃瓜畝產超5000公斤,產值超萬元。開發(fā)了冬季番茄、西葫蘆等20多個品種的日光溫室種植技術。
(三)發(fā)展特菜生產,豐富市場供應
建立中日合作農場,引進綠菜花、紫甘藍、結球生菜、西芹等近100多個葉類蔬菜新品種并試種成功;推廣了豌豆、香椿等多種芽菜,促進了特菜和芽菜在豐臺、海淀、朝陽、順義、通州、昌平小湯山等試種生產,引領了特菜生產的起步和發(fā)展。
(四)集成創(chuàng)新技術,提升生產水平
推廣工廠化育苗技術,采用機器播種,實現(xiàn)了快速育苗,奠定了北京市工廠化育苗的基礎;在延慶縣建立馬鈴薯無毒繁種基地,完善了四級良繁基地體系,填補了北京市技術空白。建立了中日試驗農場,引進推廣了一大批日本新技術(嫁接、二層覆蓋)、新產品(農用膜、澆水軟管);研究與推廣了EVA膜等多功能農膜;開發(fā)了蔬菜遮陽網(wǎng)覆蓋技術。
二、種植業(yè)結構調整階段(1999年~2003年)
1999年北京迅速進入種植業(yè)結構調整時期,菜田面積快速增加,總量短缺與品種多樣問題已經解決,出現(xiàn)了季節(jié)性過剩,大量新菜農增加,質量安全成為主要問題。技術推廣的主要任務是示范推廣安全優(yōu)質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多彩特菜品種及其配套技術、蔬菜產后加工配送技術。這一階段年平均播種面積159.8萬畝,是恢復建站前的193.0%;年平均總產量47.4億公斤,增加162.6%;年平均畝產2970公斤,略高于前一階段。
(一)推廣無公害蔬菜綜合高產技術
示范推廣了黃瓜等抗病良種,推廣了日光溫室黃瓜嫁接技術,嫁接苗得到廣泛應用,推廣了蔬菜滴灌節(jié)水、粉塵防治等防病蟲技術;參與了科技部和市科委《安全蔬菜產業(yè)化行動;生產與檢測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研發(fā)了蔬菜健康栽培高新物化技術和標準化生產配套技術,示范推廣了“傻瓜式”育苗塊,利索、立可寧,防蟲網(wǎng)、遮陽網(wǎng)、黃板誘殺等技術;制定出黃瓜等8種蔬菜的無公害栽培技術規(guī)程,提升了京郊自產蔬菜的安全合格率。
(二)推廣蔬菜產地商品化及配送技術開展了“蔬菜產地商品化處理及超市配送技術試驗示范”工作,制定了黃瓜等12種蔬菜的加工配送技術規(guī)程,示范點凈菜率提高了12%,損耗率降低了15%。
(三)選育多彩特菜新品種并推廣
引進水果黃瓜并自主選育了櫻桃番茄、彩椒系列品種、櫻桃蘿卜、食用菊花、生菜等新品種,帶動了觀光采摘業(yè)發(fā)展,實現(xiàn)了蔬菜生產與供應“吃啥有啥”的新局面。
三、都市型現(xiàn)代農業(yè)階段(2004年~現(xiàn)在)
該階段以都市型現(xiàn)代農業(yè)為發(fā)展目標,歷經了北京奧運會和新中國成立60周年,蔬菜發(fā)展進入新階段,保護地建設加快。拓展蔬菜多種功能,實現(xiàn)“高產、高效、優(yōu)質、安全、生態(tài)”是技術推廣的重點。2004年至2012年期間,平均年播種面積107.7萬畝,年均總產量33.5億公斤;年均單產3102公斤,比上一階段增產4.4%。
(一)推廣設施果菜高產高效技術
2007年下半年啟動了設施果菜高產高效競賽,年建示范點200個,科技人員深入田間檢查與指導,示范推廣了“春棚5號”“北農佳秀”等黃瓜品種,“合作918”“浙粉702”等番茄品種,“國禧105”“農大24”等辣椒品種,“京茄一號”等茄子品種。示范推廣了應急增溫保溫、震蕩授粉、大棚茄子換頭等多項新技術;培養(yǎng)出大批種植能手,成為郊區(qū)生產骨干。
高產競賽活動,促進了技術進步,推進了單產水平創(chuàng)新。冬季日光溫室黃瓜密云李德成高產點,畝產達到26654公斤;大棚越夏黃瓜大興朱永龍高產點,畝產達到了18621.7公斤,打破了1975年朝陽東柳生產隊畝產15036.5公斤的歷史紀錄。選育出了“春棚5號”少蠟粉黃瓜品種和“北農亮砧”脫蠟粉雜交一代砧木品種,脫蠟粉能力強,瓜皮色澤鮮亮,提升了商品性;育成“黑珍珠”番茄品種,在“金福藝農”基地“番茄聯(lián)合國”采摘活動中應用,效果良好。生菜選育工作繼續(xù)推進。高產技術總結初步實現(xiàn)了由經驗型向數(shù)字化轉變。
(二)推廣奧運蔬菜安全生產技術
篩選出番茄、生菜等5大類24個適宜品種,利用北部山區(qū)的氣候條件,綜合應用了物理、生物等病蟲害防治技術,摸索出“一種蔬菜分期播種、分海拔梯度種植”的栽培模式,為北京奧運會、60周年國慶等重大活動的生產供應提供了技術支撐。
(三)推廣觀光蔬菜栽培技術
提出了“有景可賞、有色可觀、有物可采、有鮮可嘗、有技可學”的創(chuàng)意理念,利用日光溫室進行了蔬菜樹式栽培,打造了“蔬菜迷宮”與“蔬菜五感園”,建立了7種景觀模式和26種觀光采摘型蔬菜的栽培技術規(guī)范,篩選出了一批適合觀光采摘的特型、特色、特味品種,吸引了市民采摘觀光。
(四)開展番茄工廠化生產技術研究
2011年起在小湯山特菜大觀園開展了番茄工廠化生產試驗工作,借鑒荷蘭栽培模式,采取了環(huán)境控制、水肥一體化、病蟲害隔離防控等關鍵技術,每平方米產量達到30.5公斤。
(五)推廣蔬菜集約化育苗技術
在順義康鑫源等8個蔬菜標準園和10個市級集約化育苗場,示范推廣集約化育苗技術。2011年度培育壯苗860萬株,壯苗率達91.7%,比平均水平高5.1%。
2012年在小湯山特菜基地建成了集播種催芽車間、養(yǎng)護車間、觀光展示走廊為一體的工廠化潔凈智能育苗車間,播種速度達到500盤/小時,工作效率提高了50倍,2013年春季培育壯苗400萬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