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農業(yè)百科 » 茶葉大全 » 文化 » 正文

茶人風骨:茶道坐姿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fā)布日期:2024-10-23 19:35  來源:昵茶網  瀏覽次數:594
內容摘要:中國式茶道要求茶人不僅要深諳茶藥同源如何作用于身體的基本原理;掌握正確的泡茶手法:中正、行云、流韻;還要具備有助于正身、健康養(yǎng)生的身法。當掌握了把自我身心修得通透健康、干凈清明的身法,那么對于自己當下

中國式茶道要求茶人不僅要深諳茶藥同源如何作用于身體的基本原理;掌握正確的泡茶手法:中正、行云、流韻;還要具備有助于正身、健康養(yǎng)生的身法。

當掌握了把自我身心修得通透健康、干凈清明的身法,那么對于自己當下應喝哪種茶,就會有非常精準的選擇;茶修或行茶時的身姿和神韻才能保持溫婉雅致、浩然正氣、心無掛礙、清靜柔美的狀態(tài):

隨著不斷的修習,茶道師面對的每一位茶客的身體狀態(tài),也會具備瞬間感知的能力;慈悲平等的心靈猶如陽光般寧靜而溫暖的綻放;準備適宜于茶客身心狀態(tài)的茶品,結合茶修導引功法,隨著修身的延展,使茶客不僅在身體層面得到清凈健康的滋養(yǎng),心靈也會有更深層次的觸動和覺醒。

正身,是中國式茶道強調的重要身法之一。

如何正身?

茶人在行茶時,頭、眼、肩膀、腰背、胸腹、骨盆、雙腿、雙腳無論行、住、坐、臥都要保持端正。

中國式茶道要求茶人在行茶前后和過程中,正身和坐姿標準有以下幾種:

1、伏案樁正坐。右手握固,左手握虛,兩手拳心立放在茶桌上,略寬于肩;腋下打開保持空虛,肩膀和兩臂保持放松;氣血虛弱的人亦可兩手都握固;

2、頭不能左右歪斜,不能向前探;鼻尖與肚臍在同一垂直線上,不能伸出身體之外;兩耳與肩垂直;下頜回收微含,頭頂與脊柱始終保持在垂直狀態(tài);

3、肩膀左右平等,不能傾斜、一高一低,尤其在提壺注水和出湯時;

4、后背脊柱要保持中正,不能含胸塌腰;命門、腰部要自然放松,尾骨內卷;

5、坐在椅子上:要坐于椅子前端的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處;兩腿、兩腳要自然放松,兩腳穩(wěn)穩(wěn)地放在地面上,腳趾向正前方,兩腳之間的距離不能超過肩寬;

6、跪坐:坐在地板上,兩腿并攏,兩腳大拇指相連,兩腳踝打開,使其成為一個圓盆狀,讓臀部安安穩(wěn)穩(wěn)的坐在其中;如果感到困難,可以使兩腳踝合并,兩個臀尖坐在腳后跟上;上半身的姿勢同上;

7、盤坐:盤坐分為三種。

一是散盤,兩腳自然交叉,兩膝自然向下放松即可;

二是單盤,右腳放在左腿大腿根處,或左腳放在右腿大腿根處,腳面向上;

三是雙盤,也稱雙跏趺或七支坐法,兩腳依次分別放在兩大腿根處,腳面向上。相對于前面幾種坐姿,雙盤是最標準、快速達至最好養(yǎng)生效果和靜心效果的盤坐方式。

8、盤坐還有比如跨鶴坐、至善坐、自在坐、英雄坐、美人坐等等。

雙盤是中國式茶道最終的標準坐姿。

茶人靈魂純凈、心靈至善至美,很多都有些禪修基礎。但即使禪修、或修煉瑜伽多年,也未必能達到長時雙跏趺禪坐如如不動的定力。

中國式古法茶道最起碼的講究:要有三個小時以上雙盤行茶如如不動的定力;對傳統(tǒng)文化、大道至簡的深刻審美能力;有禪修、太極實修的基礎;有對道家文化的通透領悟力、以及道家修身領域親身的探索經驗;這對一個茶道師的要求相對來說較高。但對于想修學中國式茶道的學員也不要有畏難心理,中國式茶道的清修方式,是依見、修、行、證次遞修學的。頓修與漸修相輔相承,修學過程溫暖、輕松、慈悲、有力量。

修行無二路,身心不二門。心靈層面的所有問題,一定可以在身體層面找到原因。身體細胞的記憶力遠遠勝于大腦,而且更加隱蔽和精微。如果沒有修身和靜心基礎,便很難敏銳地覺知和捕捉到它。

就算你的身心攜帶者無始劫以來的不良習性因子,在不斷的自我反省的同時,也要充分相信這一世的自己,能夠截斷橫流,讓不良因子或種子當下往生。今世原生家庭或后天成長中的所謂不良影響,通過對中國式茶道的深入修學,你會具備每個當下轉變心念的力量和勇氣:積極、樂觀而堅定。

過去心了不可得,未來心了不可得,現在心亦是剎那剎那間了了不可得。

三碗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心安即是家,吾命由吾不由天。反者,道之動。

中國式茶道的靜心與養(yǎng)生,恰恰從修身入手。虛靜、空寂、坐忘,不造作于外相。可于自然清風為伴,可于山水日月為伍。從茶道修身與養(yǎng)生、獨飲清修、到茶席共修......信、解、行、證,其循序漸進的修學方法,讓自己由內而外的脫胎換骨,蓮花重組;使每一位修學中國式茶道的同修一步一步修煉而達至健康、陽光、慈悲、清凈、禪定有力的生命狀態(tài)。

農村網  責任編輯:農村網
 

      溫馨提示:您正在瀏覽的文章是“茶人風骨:茶道坐姿”
      原載地址:http://gzstnw.cn/baike/45512.html
      版權聲明:本網站刊載的資訊由網友提供分享,資訊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表示農村網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建議。網友轉載請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處。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對于農村網的原創(chuàng)作品,受國家知識產權保護,版權屬于農村網所有。轉載務必注明出處及作者。凡用于商業(yè)用途需征得書面同意,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 農業(yè)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推薦圖文
推薦農業(yè)百科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系方式 | 使用協(xié)議 | 版權隱私 | 幫助中心 | 網站地圖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工信部信軟〔2015〕440號   農市發(fā)[2016]2號   國發(fā)〔2015〕40號   農發(fā)〔2017〕1號   中央一號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