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資訊 » 農業(yè)新聞 » 國內動態(tài) » 正文

湖南:新農人,穩(wěn)穩(wěn)挑起“金扁擔”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fā)布日期:2020-07-13  來源:農民日報  瀏覽次數:8910
內容摘要:6年前,湖南省隆回縣麻塘山鄉(xiāng)的舒利,干過一件傻事。隆回金銀花遭遇行業(yè)嚴冬,他逆勢而上投身金銀花種植、加工。如今,他創(chuàng)辦的

6年前,湖南省隆回縣麻塘山鄉(xiāng)的舒利,干過一件“傻事”。隆回金銀花遭遇行業(yè)“嚴冬”,他逆勢而上投身金銀花種植、加工。如今,他創(chuàng)辦的湖南鴻利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成長為高品質、高科技、高附加值“三高”企業(yè),隆回金銀花重現活力,18萬戶種植戶跟著受益。

4年前,郴州市汝城縣的宋柳兵,做了一個決定。他賣掉上海的房子,放棄白領生活,攜妻子回老家種辣椒。返鄉(xiāng)后的他,為農戶示范辣椒種植新方法,還帶來銷售新理念,日子過得比辣椒還紅火。

3年前,郴州市北湖區(qū)華塘鎮(zhèn)的羅瓊,丟下“鐵飯碗”。曾是軍轉干部的他,辭掉城里的穩(wěn)定工作,在吳山村養(yǎng)起了小龍蝦。如今的古村吳山村,一池春水被激活,游客既能尋古跡品古韻,還能釣小龍蝦嗨翻天。

他們,是三湘大地涌現出來的“新農人”。在奔向全面小康路上,正是他們,用新技術、新觀念、新模式,為老產業(yè)注入新動力,為老農人植入新思維,讓老村莊煥發(fā)了新活力,帶領鄉(xiāng)親穩(wěn)穩(wěn)挑起現代農業(yè)“金扁擔”。

為老產業(yè)注入新動力,致富金銀花長盛不敗

隆回西北部小沙江地區(qū)有3個鄉(xiāng)鎮(zhèn)——小沙江鎮(zhèn)、虎形山瑤族鄉(xiāng)、麻塘山鄉(xiāng),這里平均海拔1350米,海拔不是很高,但小氣候特殊,每年的寒露風來得極早,種水稻十年九不收,這里的百姓曾靠國家救濟度日。

出生在麻塘山鄉(xiāng)的舒利,一輩子也忘不了小時候吃不飽飯的苦日子。后來,歷史被山上的金銀花改寫。20世紀70年代,隨著野生金銀花開始被人工栽培,隆回百姓吃上了飽飯。

1992年,16歲的舒利和父親在野外意外發(fā)現一株變異植株,并在這基礎上培育出了第一棵永不盛開的金銀花,這個品種花期長、產量高、好采摘、易管理。“這一品種,把以前金銀花的畝產從50斤提高到140斤。”舒利說。

金銀花成了“致富花”。鼎盛時期,全縣金銀花種植達21萬畝、年產干花1.2萬噸,產值突破10億元,占全國總產量的50%以上,隆回被原國家林業(yè)局命名為“中國金銀花之鄉(xiāng)”。

但問題也隨之出現,由于當時的家庭作坊式種植,產業(yè)規(guī)模小、專業(yè)化程度低,分散的經營模式缺乏引導和監(jiān)督,出現了重效益、輕質量的行為。而2005年,原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管總局修改《藥典》,將包括隆回在內的西南地區(qū)種植的“金銀花”更名為“山銀花”,自此,金銀花價格一落千丈,農戶的“致富花”變成“傷心花”,不少農戶不得不挖樹棄種。

“隆回人用心血澆灌的金銀花不能就這么‘敗了’!”隆回金銀花產業(yè)跌到谷底之時,在外從事了多年金銀花銷售的舒利毅然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用保底價收購金銀花。他告訴農戶,沒有哪個地方比隆回更適合種金銀花,這個產業(yè)存在的問題,完全可以通過苦練“內功”加以解決。

痛定思痛,舒利決定,要用新技術重振隆回金銀花產業(yè)。他成立了湖南鴻利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建立了從金銀花種質收集、良種選育、標準化整治推廣、干花加工流通、高純提取技術應用、食品研發(fā)產銷到衍生中醫(yī)藥康養(yǎng)旅游項目經營的全產業(yè)鏈模式,成為具有高品質、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三高”企業(yè)。

公司與湖南農業(yè)大學簽署合作協(xié)議,雙方就金銀花種質資源與綜合利用進行深度合作,建立了金銀花種質資源庫。記者在位于該公司的金銀花種質資源與綜合利用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看到,60多個金銀花新品種正在選育。“我們通過基因重組,選育出抗病蟲害、樹齡長、有效成分高的高產優(yōu)質品種。”舒利說。

而另一邊,金銀花標準化生產車間,工人們正忙得熱火朝天。剛剛采摘下來的金銀花,通過烘干、冷藏等工序后,被加工成中藥材、金銀花茶等產品銷往全國各地。

公司通過各種利益聯結機制共帶動貧困戶5078戶,幫扶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3515人,金銀花種植人均收入5300元以上,同時,公司惠及產區(qū)18萬種植戶,為當地金銀花產業(yè)增值5億元以上。

給老農人植入新思維,辣椒種植效益提高80%

艷紅椒、朝天椒、燈籠椒、小線椒、螺絲椒……在郴州市汝城縣的現代農業(yè)產業(yè)園中,各色辣椒如同斗志昂揚的士兵,排成整齊的隊列展示著汝城辣椒的產業(yè)實力。“這種‘辣博士’線椒超靚,賣到廣東,深受歡迎;這種湘辣極早王,香辣十足,湖南人最愛。”大坪鎮(zhèn)溪頭村的種植戶宋柳兵一一給記者介紹。

曬得黝黑的宋柳兵以前是上海的“白領”。看到老家的辣椒產業(yè)發(fā)展勢頭越來越好,他和妻子賣掉了上海的房子,回來從事辣椒種植。

該縣縣委副書記何青松給記者介紹,汝城縣位于北緯25°,平均海拔600米,冬不冷夏不熱,特別適合種辣椒,一年可以種兩茬,老百姓一直有種辣椒的習慣。不過,以前的“老把式”種辣椒、賣辣椒,沒啥講究,辣椒野蠻生長,不分等級,如今縣里通過培育現代農業(yè)企業(yè)和“新農人”,傳授給他們很多種植和銷售辣椒“門道”。

“現在辣椒種植實施‘五統(tǒng)一’,統(tǒng)一種苗供應、技術指導、種植標準、保底收購、品牌營銷。你看,我們示范基地的辣椒,每一株都講究‘四門八斗’,主根上只留4根杈,一根杈上只留兩根枝,這就能保證每一枝都曬足陽光,讓辣椒的品質達到最佳狀態(tài)。”宋柳兵告訴記者。

他還讓農戶給辣椒分出個“三六九等”。“以前農戶賣辣椒,從來不分級包裝,高品質也被賤賣了,現在我們自己把好分級關,高品質辣椒從每斤幾毛錢賣到5塊錢。”宋柳兵說,靠種植效益說話最管用,如今周邊跟他種辣椒的貧困戶,也有了市場意識,從科學種植到按品質分級都做得一絲不茍,辣椒種植效益提高80%以上,大棚辣椒一畝收益達到2萬元。

曾經的宋柳兵,搭檔的是高素質團隊,如今,他給“老農”植入新思維,帶著他們致富。宋柳兵覺得現在的事業(yè)更有成就感。“我付出勞動,得到相應回報,還能幫鄉(xiāng)親一把,很知足。農村實現全面小康最缺的還是人才,希望更多有情懷、有干勁的年輕人能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闖出一片天。”宋柳兵說。

讓老村莊煥發(fā)新活力,游客吃喝玩樂嗨翻天

郴州市北湖區(qū)華塘鎮(zhèn)吳山村是一個800多歲的古老村莊。青磚黛瓦、石板路加上保留完好的30余棟明末清初的老屋,吸引不少游客來游玩。

為了讓游客來了既有看頭、也有玩頭,并更多惠及村民,吳山村引進草莓種植采摘、小龍蝦養(yǎng)殖等農旅融合產業(yè),而產業(yè)帶頭人,基本是處于“當打之年”的幾位“80后”。

“幸福農場”的負責人李來友、吳幸紅是一對來自外地的夫妻。2019年,他們看中村里西河風光帶和“醉美吳山”的好景致,流轉了110畝土地,致力于打造一個集草莓種植、園林景觀、休閑度假等功能于一體的農業(yè)綜合體。創(chuàng)業(yè)的路途并非一帆風順。今年春節(jié),農場迎來第一個草莓采摘銷售旺季,誰知遇到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部分草莓來不及售賣就爛在了地里。夫妻二人在危機中找轉機,疫情期間順勢搭建了線上銷售平臺,通過小區(qū)團購、會員訂購和合作平臺直播銷售等一波操作,不僅解了燃眉之急,還將線上流量轉化為線下游客。這不,疫情防控穩(wěn)定后,農場迎來了大批采摘游客,打了個完美的“翻身仗”,同時帶動當地其他農戶的農產品銷售。

如今,幸福農場以草莓文化展覽館、草莓科普園、高空草莓觀光園、草莓DIY制作間等為內容的第二期項目正在建設。“希望更多游客來幸福農場,品味幸福生活。”說這話時,吳幸紅臉上樂開了花。

村子這邊草莓園生意興隆,另一邊小龍蝦基地熱鬧非凡。6月14日下午,在非凡農莊小龍蝦基地,數百名游客正在田間開展捕蝦、釣蝦爭霸賽。“在捕蝦季節(jié),這樣的活動每個周末都有一場,獲得前三名的‘蝦霸王’免費帶走自己捕撈的所有小龍蝦,老板免費送!”農莊負責人羅瓊底氣十足地當場宣布。

底氣源自哪里?羅瓊告訴記者,農莊小龍蝦基地通過育苗養(yǎng)殖方式,大大降低養(yǎng)殖風險和成本,一年可養(yǎng)兩季蝦、種一季稻,每畝產值可達萬元。再加上產品深加工、餐飲連鎖品牌,農莊和村民在產業(yè)鏈上都有收益。“關鍵是游客把喜悅分享在朋友圈,自然會吸引更多人來,這是給農莊做的最好的廣告,怎么算賬咱都不虧!”羅瓊笑著說。

以農耕文化為魂,以美麗田園為韻,以生態(tài)農業(yè)為基,以傳統(tǒng)村落為形,古老的吳山村,如今正釋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村民笑稱:“我們就是生活在小康畫卷中的人。”

農村網  責任編輯:農村網
 

      溫馨提示:您正在瀏覽的文章是“湖南:新農人,穩(wěn)穩(wěn)挑起“金扁擔””
      原載地址:http://gzstnw.cn/news/20200713/70533.html
      版權聲明:本網站刊載的資訊由網友提供分享,資訊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表示農村網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建議。網友轉載請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處。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對于農村網的原創(chuàng)作品,受國家知識產權保護,版權屬于農村網所有。轉載務必注明出處及作者。凡用于商業(yè)用途需征得書面同意,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 新聞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推薦圖文
推薦新聞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系方式 | 使用協(xié)議 | 版權隱私 | 幫助中心 | 網站地圖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工信部信軟〔2015〕440號   農市發(fā)[2016]2號   國發(fā)〔2015〕40號   農發(fā)〔2017〕1號   中央一號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