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資訊 » 農業(yè)新聞 » 國內動態(tài) » 正文

“傳”下來的精神火種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fā)布日期:2019-05-17  來源:農民日報  瀏覽次數:82589
內容摘要:第一次聽到新聞聯播里說要擼起袖子加油干,遼寧省鳳城市大梨樹村的老人郭鴻財就覺得,這跟俺們村的精神是一樣的。大梨樹村的精神

第一次聽到新聞聯播里說要“擼起袖子加油干”,遼寧省鳳城市大梨樹村的老人郭鴻財就覺得,“這跟俺們村的精神是一樣的。”

大梨樹村的精神是什么?

“大梨樹精神就是干,不干什么都沒有。”原村黨委書記毛豐美曾經這樣總結,“說一千道一萬,不如一個干。”“干能出成果,出經驗,促發(fā)展。不干,不要說成果和經驗,就連總結教訓的機會都沒有。”

“干”字精神是毛豐美帶領村民在30余年改天換地的征程中用血汗鍛造出來的,是大梨樹的“魂”。但它的背后,還有以毛豐美為代表的黨員干部,為了“讓村民過上和城里人一樣的好日子”而奮斗的為民情懷和“不能占老百姓便宜”的樸素操守。

如果毛豐美還活著,今年70歲了。他會很欣慰地看到,精神的火種不滅,它一直在大梨樹村燃燒著。

秉持“干”的精神,如大樹生生不息

毛豐美生于1949年春天,正是要春耕的時節(jié),他給自己賦予了使命,“我屬牛,要像拓荒牛那樣,鉚足勁兒干!干要苦干,干就要實干,干就要巧干。”

“苦干是彎大腰流大汗;實干是重規(guī)律求實效;巧干是講科學闖市場。”其實除了干,大梨樹這個沒有資源優(yōu)勢的窮山溝,想過好日子沒有別的選擇。

要說最苦、流汗最多的時候,無疑是整治荒山的那10年。毛豐美掄起了第一鎬,然后村干部們帶頭干,再帶領村民一起干,每天天不亮,就扛著鐵鍬上山,天黑才下山。秋冬時節(jié),山上北風夾著雨雪,在山上干活的人往往是外面穿的棉襖上凍了一層薄冰,里面的衣服卻被汗水浸濕。

“那時候也不覺得冷啊、累啊、苦啊,還沒有工錢,其實就是一種精神的力量支撐著。”當時的12小隊隊長盧麗清說。除了苦干,毛豐美還特別要求重規(guī)律求實效,修梯田墻,要求用大石頭打底,砌石墻,要求不斷用長石頭勾心,只有這樣,石墻才能和梯田連為一體。他不止一次對村民說:“咱建這萬畝果園,不是建給別人看的,咱是給子孫后代建的,一定要保證質量。”

10年間村里大小會戰(zhàn)近百場,共出工10萬多人次,村民們無數次地彎大腰,用汗水澆灌出萬畝飄香的果園,他們用堅韌不拔、吃苦耐勞的精神和斗志讓大梨樹村換了人間。

大梨樹村就像一只“拓荒牛”,力耕不息,勇于開拓。梳理下它的“發(fā)家史”,總會驚奇于它超前的眼光和敏銳的市場意識,大膽、靈活、創(chuàng)新,這就是毛豐美所說的“巧干”。

“拓荒牛”會借政策的“力”。毛豐美愛認真研究黨的政策,研究大氣候和小環(huán)境。比如建鳳澤大市場,他多次考察調研,做到心中有數,但并不馬上決策。等鄧小平南方談話后,毛豐美見機會來了,立刻拍板上馬。

“拓荒牛”會用市場的“力”。1985年,大梨樹村投資百萬元率先建起鳳城第一家賓館。但開業(yè)初期,經營慘淡。在那個大家普遍缺乏廣告意識的年代,毛豐美第一個在火車上打起了廣告,列車播音員在車上反復介紹龍鳳賓館的信息。

大梨樹村最“巧”的,是把苦干實干建成的萬畝果園“借雞生蛋”發(fā)展起了鄉(xiāng)村旅游,村里“二次創(chuàng)業(yè)”還發(fā)展起了藍莓、櫻桃等高效現代農業(yè),不僅解決了水果銷售的問題,每年上千萬元的旅游采摘收入更是給大梨樹村民多了一份長久的保障。

現在,70歲的村民王淑蘭自己在村里經營一家小酒館,休閑養(yǎng)老帶“賣酒”,一年手里能有四五萬元的收入。68歲的原鳳城大梨樹村村委會副主任蔡克明還住在山上,他承包了12畝果園,一年收入達10萬元左右。習慣干活的人閑不下來,“大梨樹的人都知道干,不干點活都對不起自己。”他說。

捧著一顆心來,把根扎在群眾里

多次面對“吃皇糧”的機會,副局長、鄉(xiāng)長、副縣長,毛豐美都拒絕了。“只有當好村干部才能了解農民,代表農民,我要是當了公務員,那就變味了。”不僅如此,他還把當公務員的兒子毛正新弄了回來,“你要在村里干,就不能給自己留后手,如果還保留原來的工作,那可就冷了老百姓的心啊!”

堅定的理想信念能夠衍生無窮的力量。老百姓是根,村干部就要和根連在一起。從被選為大梨樹村“當家人”那天起,毛豐美生命的重心就圍繞著三個字——老百姓,“人活著就是要干一點事業(yè)。不為老百姓做點事,我當這個村書記干什么……”

歸根究底,一切為群眾是大梨樹村實干多年、創(chuàng)業(yè)不止的原動力,為了讓村民過上和城里人一樣的好日子的夢想而干。

1980年毛豐美剛上任的時候,村干部發(fā)工資要從老百姓手里要錢,為了不再跟老百姓伸手要錢,毛豐美叫上3個村民一起北上黑龍江倒騰土豆和小米;進城的次數多了,為了讓大梨樹村民進城能有個落腳的地方,在鳳城開了新鳳旅店;為了增加村民和村集體收入,開辦龍鳳賓館、十幾家工廠、開墾荒山、發(fā)展旅游,大梨樹村就這么一步步富起來、強起來了。

毛豐美在大梨樹村像個“大家長”,用他妻子丁桂清的話說:“俺們家老毛啊,別人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自己家的事再大也是小事。”確實如此,王淑蘭現在想起毛豐美幫助她家的事情都會掉眼淚,曾經家庭困難,開春了連種子化肥都買不起,沒等她上門求助,毛豐美就派人給她送了500元的救急錢。

但毛豐美明白,這些錢畢竟是杯水車薪,要過好日子就要找到能讓老百姓富起來的產業(yè)。2000年春天,村里經過長期的市場調研、論證和栽培實驗,決定發(fā)展五味子項目。起初,絕大多數村民都不看好,不愿意種植。

“你們既然入了黨,就絕不能把自己等同于一般老百姓,老百姓堆里你得沖在前面啊!咱們共產黨員就應該起模范帶頭作用!”在最低潮的時候,毛豐美要求村干部和黨員帶頭種植,就這樣30畝、50畝地種了起來。后來村民一看效益不錯,村里迅速擴大了種植規(guī)模,許多人家因此步入百萬元收入的行列。

2015年,毛正新繼續(xù)發(fā)動村里的黨員帶領全村群眾創(chuàng)業(yè)、致富,把黨支部建在產業(yè)鏈上。其中,大梨樹村果樹農場支部委員會共42名黨員。“農場里的技術骨干和管理人員都是黨員,他們先出去學技術,學回來就教給村民一起干。”農場支部委員會支部書記王運志說。

大梨樹村富起來了,村集體先后投入1.5億元實施村民安居工程、建設居民新區(qū)、改擴建村小學教學樓、新建大型文體宮等。如今,每年村集體支出300余萬元用于村民福利,共有養(yǎng)老工程、健康工程、交通工程、就業(yè)工程等“八大工程”,讓發(fā)展成果惠及全村百姓。

今年78歲的村民宮淑梅嫁到村里快60年了,老兩口住著村里統(tǒng)一蓋的90平方米新房,“每年發(fā)的糧油細面都吃不完,村里每年還給老人發(fā)錢。作為一個外地人,我覺得在大梨樹村生活很驕傲!”她開心地說。

不帶一根草去,年年滿枝梨花雪

關于毛豐美,有一個讓人啼笑皆非的的小故事。當年要在鳳城城里拆掉一片棚戶區(qū)建鳳澤大市場,因此得罪了很多人,鳳城有100多名動遷戶聯名上告,說毛豐美在動遷中涉嫌貪污,騙完了村里人又來騙城里人。

聯合調查組在大梨樹村先后找了70多人次進行談話,查證了幾乎全部的財務賬目,不僅沒發(fā)現問題,還發(fā)現村里居然有“廉潔賬戶”,對于無法回絕或不便回絕的不正常資金,一律交村財務收存擇機退還,如無法退還,則作為村集體的資金使用,當時毛豐美一個人上繳的金額就達10多萬元。

這次沒把毛豐美告倒,反倒成了廉政的先進典型。做村干部34年,村集體由一窮二白發(fā)展到總資產4億多元,每年村里往來資金近億元,但毛豐美始終是村中“不管錢的一把手”,原因簡單又深刻,“如果我管錢,誰來監(jiān)督我?”

“當干部一定要做到手別長,嘴別饞,身別懶,像小蔥拌豆腐那樣清清白白。要不,你就別干。”在毛豐美的帶動和影響下,村班子成員都能嚴格要求自己,形成了一個風清氣正的堅強集體,為大梨樹的健康發(fā)展營造出風清氣正的環(huán)境。

進入農歷臘月,家家都有殺豬互相吃請的習慣。但毛豐美從沒吃過一戶群眾家的豬肉,甚至連一頓飯也沒吃過。直到今天,村干部還對自己這樣要求著,原因無他,“咱不能占老百姓便宜。”

這是一名共產黨員的本色,毛豐美選擇用一生來堅守。他有一個兒子兩個女兒,但3個孩子結婚都沒有在村里操辦,都是“秘密”進行。2009年、2012年,毛豐美的母親和父親先后病故,他在家門旁的訃告中明確寫到“絕不收禮金”。甚至在他自己病危之際,還反復叮囑兒女,在他去世后不要大操大辦,不要收禮金。

“曾經村里的大操大辦情況很嚴重,人們把時間都浪費在‘趕禮’‘隨禮’上了,所以我們20年前就開始移風易俗。”蔡克明介紹,1997年,大梨樹村制定《大梨樹村村規(guī)民約》,同時出臺相關獎懲政策,至今已有10余人因大操大辦受到了處罰。

2016年,毛正新帶領村黨委在普遍征求村民意見的基礎上,又重新修訂了《村規(guī)民約》,要求干部帶頭,喜事不擺宴席、不隨禮,把紅白喜事大操大辦同村民享有的生活福利待遇掛鉤,并設道德講堂,大力倡導科學文明的新風尚。目前,大梨樹村紅白喜事簡辦,過生日、搬新房等事不大操大辦已成風氣,極大地減少了村民的經濟負擔。

2016年,毛豐美干部學校、國家級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基地相繼在大梨樹村落成。每年有數以萬計的黨員從四面八方前來培訓,聆聽毛豐美的故事、重走老書記創(chuàng)業(yè)之路、“干”字碑下重溫入黨誓詞……他們將大梨樹精神植入心中,又回到遠方讓它生根發(fā)芽。大梨樹精神的火種不滅,如今飛越大梨樹,在更廣袤的土地上燃燒著。

農村網  責任編輯:農村網
 

      溫馨提示:您正在瀏覽的文章是““傳”下來的精神火種”
      原載地址:http://gzstnw.cn/news/20190517/65452.html
      版權聲明:本網站刊載的資訊由網友提供分享,資訊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表示農村網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建議。網友轉載請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處。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對于農村網的原創(chuàng)作品,受國家知識產權保護,版權屬于農村網所有。轉載務必注明出處及作者。凡用于商業(yè)用途需征得書面同意,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 新聞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推薦圖文
推薦新聞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系方式 | 使用協議 | 版權隱私 | 幫助中心 | 網站地圖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工信部信軟〔2015〕440號   農市發(fā)[2016]2號   國發(fā)〔2015〕40號   農發(fā)〔2017〕1號   中央一號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