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資訊 » 農業(yè)新聞 » 國內動態(tài) » 正文

聊城陽谷試點宅基地制度改革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fā)布日期:2018-07-12  來源:魯網  瀏覽次數:85045
內容摘要:近日,山東省聊城市陽谷縣成為山東省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試點之一。山東農村宅基地改革中,超出規(guī)定面積實行有償使用;進城落戶農民

 

近日,山東省聊城市陽谷縣成為山東省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試點之一。山東農村宅基地改革中,超出規(guī)定面積實行有償使用;進城落戶農民可保留資格權;宅基地可抵押貸款、轉讓、互換、贈與、出租、入股等。

7月2日,山東省召開動員部署會議,啟動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試點,17個縣市區(qū)將在2年間探索一系列政策突破。今年12月底前形成初步的制度性成果,2019年6月-12月,組織試點驗收。

這17個試點縣市區(qū)為:濟陽、平度、沂源、滕州、東營墾利區(qū)、萊陽、臨朐、汶上、肥城、威海環(huán)翠區(qū)、五蓮、萊蕪高新區(qū)、沂南、平原、鄒平、陽谷、鄄城。試點期至明年底。

近日,山東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開展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試點促進鄉(xiāng)村振興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秾嵤┮庖姟访鞔_規(guī)定“三個不能破”:耕地紅線不能破,防止受利益驅使減少農用地規(guī)模;轉讓紅線不能破,禁止宅基地農戶資格權轉讓;購買對象不能破,嚴禁城里人到農村買宅基地。

農村宅基地的“三權分置”指的是宅基地的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主要目的是活用農村宅基地,讓農民能夠將閑置的宅基地變成可以直觀感受到的財產性收入。探索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成為盤活農村建設用地資源的重要舉措。

據了解,原先宅基地的使用權被限定在農村農戶或個人使用。“三權分置”將不再局限農民使用,存在使用權適度條件轉化。僅限于使用權,而且這個適度還得根據國家具體政策落實,才能劃分界限。

根據《實施意見》,山東將探索建立宅基地有償使用機制。對于因歷史造成的超標準占用宅基地、“一戶多宅”以及非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除繼承房屋以外占有和使用的宅基地,探索建立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主導下的有償使用制度,明確有償使用標準,超出規(guī)定面積部分實行有償使用。農戶宅基地有償使用或退出后集體取得的收益部分,應當作為集體經濟組織的土地增值收益,由集體成員共同分享,主要用于基礎設施建設配套、建筑補助等,納入農村集體資產統(tǒng)一管理,分配情況納入村務公開內容。

山東鼓勵有條件的農戶自愿有償退出資格權,對有退出意向但又不想徹底失去宅基地資格權的農戶,可探索采取“留權不留地”、頒發(fā)地票期權等方式保留資格權。探索建立宅基地資格權重獲制度,自然災害造成宅基地使用權滅失的、進城落戶農民自愿將宅基地無償退給集體的,可以重新獲得宅基地資格權。

《實施意見》中,明確提到要探索宅基地和農民房屋使用權放活方式。按照房地一體的原則,合理確定宅基地和農民房屋通過轉讓、互換、贈與、繼承、出租、入股等方式流轉的適用范圍,設定流轉期限、途徑和用途。探索放活宅基地和農民房屋使用權,城鎮(zhèn)和鄉(xiāng)村居民可以利用自有住宅依法從事休閑、旅游經營等。在改革過程中轉讓紅線不能破,合理設置轉讓條件,確保擁有資格權的農民能夠按期收回使用權;購買對象不能破,嚴禁城里人到農村買宅基地,主要是防止工商資本進入農村建別墅、豪宅,改變土地用途性質,造成國有資產流失。

山東省還將在有條件的地區(qū),探索開展農村宅基地抵押擔保制度,讓農民以宅基地的不動產權證作為抵押獲得貸款。

農村網  責任編輯:農村網
 

      溫馨提示:您正在瀏覽的文章是“聊城陽谷試點宅基地制度改革”
      原載地址:http://gzstnw.cn/news/20180712/57576.html
      版權聲明:本網站刊載的資訊由網友提供分享,資訊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表示農村網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建議。網友轉載請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處。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lián)系。對于農村網的原創(chuàng)作品,受國家知識產權保護,版權屬于農村網所有。轉載務必注明出處及作者。凡用于商業(yè)用途需征得書面同意,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 新聞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推薦圖文
推薦新聞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方式 | 使用協(xié)議 | 版權隱私 | 幫助中心 | 網站地圖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工信部信軟〔2015〕440號   農市發(fā)[2016]2號   國發(fā)〔2015〕40號   農發(fā)〔2017〕1號   中央一號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