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99年開始,我國糧食產量出現(xiàn)了連續(xù)五年滑坡,到2003年,糧食總產量降至8000多億斤,那時是供不應求。從2003年下半年開始,中央加緊研究三農問題,提出了“重中之重”的概念,并從2004年開始,把中央一號文件這個編號重新給予指導三農工作。
從2004年開始,全面放開糧食購銷市場,允許多主體,尤其是民營經濟成為糧食購銷主體,實現(xiàn)糧食多渠道購銷。2006年中央又提出農業(yè)生產資料價格的綜合性補貼。目前這四項補貼一年的投入是1700億元。最開始實施這個政策時,反復掂量,是利大于弊的政策,當年提這個政策是對的,但如果各方面的條件發(fā)生了變化,這個政策也可能變?yōu)楸状笥诶?不改就走不下去了。
2004年剛開始實施最低價收購政策的時候,由于當時糧食供求關系緊張,當時的最低收購價是低于市場價的,它只能對市場價格起一個托底的作用,如果市場價格低于最低收購價,就由國家來收購。這個政策實施的最初4年,基本沒有啟動最低收購價,最低價也沒有作出任何調整。這表明這個政策是非常好的,沒有人付出代價,但糧食產量持續(xù)增產,糧價持續(xù)上漲,這個政策收到了極好的效果。
從2008年開始,國家不斷調整糧食最低收購價,一直調到2014年。小麥最低收購價從2008年到2014年,提高了14%,稻谷從0.7元多提高到1.3元多,提高了91%以上。實施這個政策,我國糧食實現(xiàn)“十二連增”,其中有一個道理,對農業(yè)農村工作,必須兩手抓,一手抓農產品供給,一手調動農民積極性。
只有把價格分開,讓國內產品的價格不比國際市場上的價格貴。否則一定會選擇便宜的東西,只有它的需求擴大了,生產出來的東西才好賣。陳錫文強調,最關鍵是不要讓農民受大量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