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鮮電商給人的感覺很高大上,打開首頁撲面而來的進口水果,進口食品。蘇州生鮮電商食行生鮮不一樣,一開始走的就是平價、社區(qū)路線。食行生鮮有句口號是這樣的:價格比菜場低,有問題輕松退。
食行生鮮2012年上線,坐標蘇州,在社區(qū)鋪設生鮮柜,不送貨上門,一日兩送,零庫存,走C2BF模式,2015年獲1.8億元B輪投資。2014年6月進軍上海,2015年8月將進軍北京。
價格比菜場便宜的邏輯
最后一公里配送是生鮮電商的另一個老大難問題。除快遞上門配送外,不少平臺選擇與便利店合作,由便利店老板上門配送。而食行生鮮的解決方案是“生鮮柜”。
食行生鮮CEO張洪良認為食行生鮮“重新發(fā)明了柜子”,在超市儲物柜的基礎上,一是加上了制冷功能,二是給柜子連網(wǎng)。這樣果蔬何時入柜,入柜后溫度是多少,有無故障等均可網(wǎng)絡管理,從而達到了對果蔬挑選、系統(tǒng)分發(fā)、物流等多方面的掌控,解決了生鮮對全程冷鏈物流的需求難點。
新柜子還有一個特點是解決了時效問題,蔬菜作為食材的特殊性決定了不能“人等貨”,只能“貨等人”,通過對柜子的一日兩送,可做到及時。從2014年開始,食行生鮮還做到了遲到罰陪服務。
同時,通過柜子模式,還可以達到對成本的控制。一是節(jié)省了配送的人工成本,二是選擇公眾場所、公共區(qū)域設置保鮮柜,還省下了店面的商業(yè)租金。
張洪良告訴創(chuàng)業(yè)邦,供應鏈能力是生鮮電商最核心的能力,沒有之一,要做到價格便宜,需要朝供應鏈要效率。而作為非標品的生鮮,首先該解決標準化問題。
電商的品類發(fā)展之路是從標準化商品逐漸走向類標準化商品、非標準化商品,早期電商平臺都選擇圖書這一品類來拓荒,就說明了這一點。
像圖書、3C這些品類,本身標準化程度高,后端供應商較好把控,前端電商平臺也容易處理。
而生鮮,后端產地不同,種類各異;運送過程中,難止損耗;銷售分揀中,耗時耗力。張洪良介紹道,食行生鮮的每一個SKU都有一個固定的標準,只賣“頭茬菜”。買手和運營人員通過食行生鮮的知識庫標準來決定是否讓產品進入食行生鮮的平臺,“同時,我們還依據(jù)SKU的把控力來決定SKU數(shù)量,能做好的SKU才做,做不好的就暫時不做。”
確立安全標準是企業(yè)的一大責任
業(yè)內認為,生鮮要想賣得好,要“安全、有特色、好吃”,這其中,安全僅僅是起點。而現(xiàn)狀是,大多數(shù)果蔬根本源頭無從認證,安全不得而知。張洪良認為,要建立起果蔬安全標準,需要渠道品牌承擔一定的責任,嚴格把關,這樣,才能倒逼上游生產企業(yè)生產安全的食品,整個社會才會逐步建立起安全體系。
食行生鮮在源頭供應商的認證上,有四大方法。一是選擇政府認證了的基地做采購供應商,這樣的基地一般都具有一定規(guī)模,且均有檢測基地,采購時可以要到檢測報告。二是與農委合作,進行采購商品的隨機送檢,通過定性、定量的分析,將檢驗不合格的產品拒之門外。
三是食行生鮮自建了檢測中心,對當季等比較容易出問題的高危品種,實行每批必檢政策,對農藥殘留、瘦肉精等均做了嚴格的標準。四是明確鏈條中每一個人的個體責任,讓每一盒菜都可記、可控、可追溯。員工中,誰收的、誰分揀的、誰配送的,每一個人在每一個時間點做了什么事,都做到過程可追溯,這樣在出問題時,可以責任到人。“其實這么做更重要的是要通過責任機制,反逼大家在自己的環(huán)節(jié),更為負責。”
張洪良表示,因此,食行生鮮可以做到有問題輕松退,用戶拍照反饋給食行生鮮微信公眾號,經確認后即可退款。
從菜場到超市化賣場到生鮮電商
如果用一句話形容食行生鮮的模式,張洪良認為是“C2B2F”,通過用戶到食行生鮮,再到Farm/Factory,走反向定制路線,通過訂單式采購,降低損耗,守住成本優(yōu)勢。用戶前一天下單,食行生鮮根據(jù)用戶訂單進行采購,零庫存,第二天配送到保鮮柜,一日兩送。
未來的可能性趨勢是,走向訂單式農業(yè),食行生鮮根據(jù)大數(shù)據(jù),測算出某一城市,某一階段的需求,提前5個月給到生產基地,基地按訂單、按標準進行生產。把整個信息進行前置,對農業(yè)進行逆向改造。
“損耗不僅有質上的損耗,也有量上的損耗。我們這么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量上的高損耗率。”張洪良解釋道。據(jù)了解,按照20%損耗率來算的話,中國每年損耗的生鮮果蔬,一年可供2億人食用。
不管生鮮電商怎樣火熱,傳統(tǒng)模式仍舊牢牢占據(jù)著絕大多數(shù)、壓倒性的市場份額。據(jù)介紹,2014年,農貿市場菜場與超市化賣場與生鮮電商的市場份額占比為75:25:1,前兩者已接近100%,生鮮電商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張洪良認為,渠道品牌要想做得好,便利、便宜和特色是三大條件。原先是菜場最便宜、新鮮,超市化賣場有明碼標價、環(huán)境干凈等特色,但未來馬上會面臨資源的重組與變革。在價格上,食行生鮮已經做到了價格低于菜場價格。在新鮮方面,食行生鮮在瀝干、降溫等每一個作業(yè)細節(jié)都設有標準化的流程操作要求,以確保最大程度的新鮮。
據(jù)創(chuàng)業(yè)邦了解,食行生鮮2012年成立于蘇州,在成立之前,對保鮮柜進行了1年時間的技術研發(fā)。2012年在蘇州某小區(qū)布下2個保鮮柜,進行流程、運營方面的試錯。
2013年8月獲得A輪4500萬元融資后,進行了1年標準化、質量方面的試水與優(yōu)化。半年內快速建站,蘇州建成100多個站點,再過半年,終跑贏成本關、質量關。
2014年6月,開始將模式復制到上海,逐步摸索熟悉上海用戶的消費需求,建成100多個站點。2015年6月,B輪獲得風投1.8億元投資,以每月60個站點的速度擴張,8月8日將開通北京站點,目前已在朝陽簽了80多個小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