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農業(yè)技術 » 養(yǎng)殖技術 » 正文

大黃花魚和小黃花魚有什么區(qū)別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fā)布日期:2024-10-23 18:28  瀏覽次數:1580
內容摘要:大黃花魚:體型接近長方形且側扁,體長約30厘米左右,頭大而側扁,吻圓鈍,眼間隔寬而稍隆凸,前鰓蓋骨邊緣有細小的鋸齒,鰓蓋骨后端有一扁棘,體背側為灰黃色。小黃花魚:形狀和大黃花魚相近但較小,體長約20厘米,背鰭的起點與胸鰭的起點相對應,腹鰭稍短于胸鰭,體背側灰褐色,兩側及腹側為黃色,背鰭邊緣灰褐色。一、大黃花魚和小黃花魚有什么區(qū)別1、形態(tài)特征不同(1)大黃花魚體延長,側扁,體側腹面有多列發(fā)光顆粒,體型接近長方形且側扁,體長約30厘米左右,頭大而側扁,吻圓鈍,眼間隔寬而稍隆凸,前鰓蓋骨邊緣有細小的鋸齒,鰓蓋骨

大黃花魚和小黃花魚有什么區(qū)別

回答大黃花魚:體型接近長方形且側扁,體長約30厘米左右,頭大而側扁,吻圓鈍,眼間隔寬而稍隆凸,前鰓蓋骨邊緣有細小的鋸齒,鰓蓋骨后端有一扁棘,體背側為灰黃色。小黃花魚:形狀和大黃花魚相近但較小,體長約20厘米,背鰭的起點與胸鰭的起點相對應,腹鰭稍短于胸鰭,體背側灰褐色,兩側及腹側為黃色,背鰭邊緣灰褐色。

一、大黃花魚和小黃花魚有什么區(qū)別

1、形態(tài)特征不同

(1)大黃花魚體延長,側扁,體側腹面有多列發(fā)光顆粒,體型接近長方形且側扁,體長約30厘米左右,頭大而側扁,吻圓鈍,眼間隔寬而稍隆凸,前鰓蓋骨邊緣有細小的鋸齒,鰓蓋骨后端有一扁棘,體背側為灰黃色,頭部除頭頂后部外皆被圓鱗,體側前1/3被圓鱗外,余被櫛鱗。

大黃花魚和小黃花魚有什么區(qū)別

(2)小黃花魚體延長,側扁,體側腹部有多列發(fā)光顆粒,形狀和大黃花魚相近但較小,體長約20厘米,背鰭的起點與胸鰭的起點相對應,腹鰭稍短于胸鰭,體背側灰褐色,兩側及腹側為黃色,背鰭邊緣灰褐色,頭部及體側前部被圓鱗,體側后部被櫛鱗,背鰭軟條部和臀鰭2/3以上皆有小圓鱗,尾鰭布滿小圓鱗。

大黃花魚和小黃花魚有什么區(qū)別

2、分布范圍不同

大黃花魚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區(qū),包括日本、中國、越南沿海、韓國,在中國分布于黃海南部、東海;小黃花魚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區(qū),包括中國、朝鮮、韓國沿海,在中國分布于渤海、東海及黃海南部,冬季在東海分布范圍,南界約在北緯26°,東界約在東經126°30′。

大黃花魚和小黃花魚有什么區(qū)別

3、口感不同

大黃花魚因體型比較大,所以肉比較多,肉質相對比較粗;小黃花魚的肉質要細膩的多,但魚刺比較多。

大黃花魚和小黃花魚有什么區(qū)別

二、大黃花魚的繁殖方式

1、大黃花魚的產卵場較多,中國沿海以江蘇呂四洋、淅江岱衢洋為最大,在東海、黃海區(qū)產卵場水深一般不超過20米,在呂四洋春汛產卵場,當水溫上升至15-17℃時開始集群產卵,在21-22℃以上時魚汛結束。大黃花魚的個體懷卵量通常為10-100萬粒,產分離的浮性卵,受精卵在20℃水溫下大約33小時孵化。

大黃花魚和小黃花魚有什么區(qū)別

2、大黃花魚產卵期分為春、秋兩季,東海、南黃海以春季為主,南海以秋季為主。大黃花魚一生能多次重復的產卵,在生殖期一般排卵2-3次,懷卵量與個體大小成正比,一般是20-50萬粒,球形,卵浮性,卵徑1.2-1.6毫米,卵膜光滑,有一無色油球,受精卵在水溫18℃時,大約經過5小時孵出仔魚。

農村網  責任編輯:農村網
 

      溫馨提示:您正在瀏覽的文章是“大黃花魚和小黃花魚有什么區(qū)別”
      原載地址:http://gzstnw.cn/jishu/5274.html
      版權聲明:本網站刊載的資訊由網友提供分享,資訊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表示農村網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建議。網友轉載請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處。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lián)系。對于農村網的原創(chuàng)作品,受國家知識產權保護,版權屬于農村網所有。轉載務必注明出處及作者。凡用于商業(yè)用途需征得書面同意,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關鍵詞: 黃花魚
 
[ 農業(yè)技術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推薦圖文
推薦農業(yè)技術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方式 | 使用協(xié)議 | 版權隱私 | 幫助中心 | 網站地圖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工信部信軟〔2015〕440號   農市發(fā)[2016]2號   國發(fā)〔2015〕40號   農發(fā)〔2017〕1號   中央一號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