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農(nóng)業(yè)百科 » 茶葉大全 » 文化 » 正文

從蘇軾茶詩看北宋茶文化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fā)布日期:2024-10-23 13:38  來源:昵茶網(wǎng)  瀏覽次數(shù):964
內(nèi)容摘要:北宋是中國茶文化的鼎盛時期,北宋文人熱衷于品飲,精研于茶藝,以茶會友,茶意人生成為北宋文人理想的生存范式,他們是宋代茶文化的推廣者和傳播者。作為北宋文人的代表,蘇軾曾坦言“身行萬里半天下”,對各地茶品

北宋是中國茶文化的鼎盛時期,北宋文人熱衷于品飲,精研于茶藝,以茶會友,茶意人生成為北宋文人理想的生存范式,他們是宋代茶文化的推廣者和傳播者。

作為北宋文人的代表,蘇軾曾坦言“身行萬里半天下”,對各地茶品茶藝及茶俗極為熟悉,在日常生活中,更是終日茶不離手。作為一名茶人雅客,蘇軾不僅喜愛喝茶,更善于品茶、煎茶、斗茶,并訴諸文字,為后世留下了近百篇與茶有關的詩文。通過這些詩文,我們可以以小見大,夢回大宋,感受千年前的北宋茶文化。

一、北宋茶品

北宋茶名品眾多,經(jīng)常被蘇軾提及的有“建溪茶”、“焦坑茶”等,其中,蘇軾尤為推崇“建溪茶”,他的名句“從來佳茗似佳人”,不僅成為建溪茶的美麗代言,更成為傳唱千古的經(jīng)典詩句?!疤煜轮杞樽睿ㄖ痹酚譃樽?,“北苑之地,以溪東葉布為首稱。由此可見,在蘇軾生活的有宋一代,建茶最為有名,但唐代陸羽在《茶經(jīng)》書中并未提及建安茶品,這說明建茶乃北宋茶界新寵。

唐人裴汶在《茶述》中也談到,唐代茶品眾多,以顧渚、蘄陽、蒙山為上,可見,當時建茶州還未凸顯。到了北宋,茶樹種植重心南移至閩南嶺南一帶,貢茶基地也從顧渚轉(zhuǎn)移到了建州,北苑成為新的貢茶基地。北宋宋子安在《東溪試茶錄》中詳述了北苑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

“建首七閩,山川特異,峻極回環(huán),勢絕如甌。會建而上,群峰益秀,迎抱相向。此處鐘靈毓秀,實乃氣之秀粹之地,建茶得天地之氣,山川之靈,終成人間極品?!?/p>

作為北宋貢茶,建茶尤以龍鳳團茶為貴?!氨境d,歲修建溪之貢,龍團鳳餅,名冠天下”。龍鳳團茶,即印有龍、鳳花紋的餅茶。慶歷中,蔡襄造“小龍團”以進,較“大龍團”更勝一籌。歐陽修曾云:“因南郊致齋,中書、樞密院各賜一餅,四人分之”,以致當時的王公貴族都有“黃金易得,龍團難求”之感嘆。

在蘇軾詩文中,大量出現(xiàn)“賜茗出龍團”、“小龍得屢試”,其中“龍團”“小龍”即北苑貢茶:龍鳳團茶。蘇軾對龍鳳團茶多有嘆賞之語“上人問我遲留意,待賜頭綱八餅茶”。蘇軾何等幸運,竟分賜“頭綱八餅茶”。“福建貢茶,每若干計綱以進。國朝故事:第一綱團茶至,即分賜近臣,尋常人家是無福品嘗的。

二、北宋茶技

如果非要按照今天茶的分類對待北宋茶,那么主流茶應為蒸青研膏綠茶,其多為春茶,以芽為上。北苑貢茶代表著北宋制茶最高水平,從茶葉的采摘、揀取,到蒸青、研磨等工序,要求都極為嚴格。這在《東溪試茶錄》、《北苑拾遺》等茶書中都有詳細記載,充分說明龍鳳團茶代表著當時中國茶品的最高成就。蘇軾則用形象的語言予以呈現(xiàn),其茶詩《寄周安孺茶》詳細描述了宋人采茶、制茶、煮茶、品茶的真實場景:

聞道早春時,攜籝赴初旭。驚雷未破蕾,采采不盈掬。

晴天敞虛府,石碾破輕綠。永日遇閑賓,乳泉發(fā)新馥。

據(jù)《宋史?食貨志》記載:宋茶有兩類,曰片茶,曰散茶。散茶,在北宋又叫“草茶”,一般只有蒸青和烘焙兩道工序。片茶,制茶程序則較為繁雜,一般要經(jīng)過蒸青、研膏、烘焙等程序,尤以研膏最為精細,也最為獨特,是宋茶區(qū)別于其他茶的關鍵所在。

首先來看蒸青。從蘇軾詩句“旋洗玉泉蒸,芳馨豈停宿”中可以看出,采摘的茶葉要迅速淘洗干凈,進行蒸青,當天完成。宋茶屬蒸青茶,應是確定無疑的。蒸青過程中,火候至關重要,不能過熟,也不能不熟?!侗痹穭e錄》日:“蒸有過熟之患,有不熟之患。過熟則色黃而味淡,不熟則色青易沉而有草木之氣,唯在得中之為當也?!闭羟嗤瓿?,即進入研膏程序。

研膏就是充分壓榨、研磨茶葉的過程。首先將蒸好的茶葉充分壓榨,去除茶葉中多余的水分,壓榨后的茶葉放入陶缽里,用一根木杵反復春搗,不停研磨,直至徹底去除茶葉中的苦澀成分。據(jù)《北苑別錄》記載,制作頂級貢茶“龍團勝雪”和“白茶”時,竟然需要反復研磨十六遍。最后將研磨好的茶泥拍打結實,熱水沖洗,揉捏均勻,放入模具,壓成茶磚即可。

宋茶研膏,不僅使宋茶區(qū)別于其他茶,也使得斗茶、分茶成為可能,使茶飲提升為茶藝。研膏結束,就要烘焙。烘焙是宋人制茶的最后一道工序,在唐代烘焙的基礎上,更為繁雜、精細。據(jù)黃儒《品茶要錄》記載:

“夫茶,本以芽葉之物就之棬模,既出棬,上笪焙之。用火務令通徹,即以灰覆之,虛其中,以熱火氣。”

由于宋茶茶磚較小,密度較大,烘焙時間較長,易帶有焦炭味,為此,北苑貢茶采用了一種異常繁復的烘焙工藝。烘焙次數(shù)依茶磚厚度而定,多則十余次,少則七八次。面對如此繁雜的宮廷烘焙工藝,不難理解北苑茶廠為何被尊稱為“御焙”、“龍焙”,以區(qū)別于民間的“外焙”、“私焙”。

三、北宋茶器

在詩文中,蘇軾提及了北宋時期采茶、制茶、點茶等使用的各種茶器,如“箸籠勻且復”、“石碾破輕綠”、“大瓢貯月歸春甕”等詩文中的“箸籠”、“石碾”、“瓢”皆為茶器。陸羽在《茶經(jīng)》中提到的茶器共有24種,可謂琳瑯滿目。蔡襄在《茶錄》中主要介紹有茶焙、茶籠、茶碾、茶羅、茶匙等茶器。這些茶器在蘇軾的詩文中多有體現(xiàn)。

蘇軾提到的“篇”為采茶時使用的工具,“攜箴赴初旭”形象寫出了采茶時的情景?!盎Y”就是采茶時使用的背簍,宋朝人采茶通常也會背著茶簍,但采摘較為細嫩的芽葉時更為講究?!镀凡枰洝吩疲?/p>

“采佳品者,常于半曉間沖蒙云霧,或以罐汲新泉懸胸間,得必投其中,蓋欲鮮也?!?/p>

這說明,宋人采茶,除了常用的茶簍,還有盛有泉水的茶罐,以便投新芽于活水中,保存茶芽的新鮮。到了北宋,茶已成為平民百姓不可或缺的日常飲品,茶磨應運而生。同時,宋人頗為熱衷的點茶、斗茶、分茶等茶藝活動,也推動了茶磨的盛行。宋人欲點出一盞精妙絕倫的茶湯,細膩均勻的茶末乃根本,只有極細茶末,點茶時才易生成泡沫,幻化出煙云山水。能勝此重任者,惟有茶磨,且為石質(zhì)。

蘇軾詩文中,常常使用“紫盞”“紫碗"等稱呼茶盞,這些茶盞在北宋均屬上乘之品,即建盞。建盞,產(chǎn)于建州,因其色呈黑紫,又名“烏泥建”、“紫建”。北宋時期,江西景德鎮(zhèn)的青白瓷、浙江龍泉的青瓷茶具都精美絕倫,但最受推崇的是建州的黑瓷,尤其是兔毫盞最為盛行,遠傳至日本。

四、北宋茶藝

中國茶文化發(fā)展至北宋,可謂進入全盛時期,“煎茶”“點茶”“斗茶”“分茶”等,無不異彩紛呈。而這些茶藝活動在蘇軾的詩文中均有體現(xiàn)。蘇軾對“清泉”的青睞,還應該跟北宋風靡一時的斗茶風氣有關。據(jù)史料記載,唐代后期建甌茶鄉(xiāng)即出現(xiàn)了“斗茶”活動,又稱“茗戰(zhàn)”:建人以斗茶為茗戰(zhàn)”。

到了北宋,由于北苑貢茶的興起,斗茶之風愈加盛行,經(jīng)由丁謂、蔡襄等倡導,迅速發(fā)展成為鑒賞茶品、比試茶技的盛會,更由文人士大夫?qū)⑵涮嵘秊榧倨鍟嬙娀ㄏ阌谝惑w的茶藝,充分彰顯了文土的生活情趣和審美趣味。

宋人斗茶時,茶葉以“新”為上,水以“活”為貴,湯色以“白”為佳,水痕以“久”為勝。充分研膏的宋茶湯色“以純白為上,青白為次,灰白次之,黃白又次之”。同時,斗茶要看是否“咬盞”。如果茶粉研磨細膩,點湯擊拂恰當,湯花久聚不散,即為“咬盞”,反之湯花很快消散,露出水痕。斗茶以水痕早出者為負,晚出者為勝,故有“沙溪北苑強分別,水腳一線誰爭先”的激烈爭斗場景。

與“斗茶”相比,“分茶”更為出神入化。宋代茶文《荈茗錄》對“分茶”如此描述:

“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湯運匕,使湯紋水脈成物象者,禽獸蟲魚花草之屬,纖巧如畫,但須臾即就散滅,此茶之變也。時人謂之茶百戲”。

“茶百戲”即為“分茶”。蘇軾在詩前《引言》中說:“南屏謙師妙于茶事,自云:得之于心,應之于手,非可以言傳學到者?!蹦掀林t師精擅茶藝,幾至爐火純青的化境,能于盞面上幻化出蔡襄的墨痕,米芾的山水,令蘇軾贊賞不已?!胺植琛?,這種表現(xiàn)力極為豐富的茶藝活動,將飲茶一變?yōu)榧妓?、審美、理趣于一身的雅事?/p>

五、北宋茶趣

茶,一旦與文人士大夫相遇,便有了幾分高雅與情趣,焚香、彈琴、作畫、吟詩,無不思致幽遠,詩意盎然。因為,茶之性清與士人性儉頗為契合。陸羽在《茶經(jīng)》中說:“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辈栊郧?、正、平和,體現(xiàn)出樸素、淡泊的自然之性,士人飲茶更偏于在茶的色、香、味、形中追求超逸的精神和自由的人格。

文人士大夫?qū)⒉栾嬏嵘秊橐环N生活方式、人格追求,在品茗中體味生命個體的自然、自得、自由。茶素儉,相較于濃烈的美酒,茶更能彰顯沉靜、平和、自然,文人雅士最喜以茶設宴。

北宋時期,儒、道、釋三教在相融相斥中逐步走向了合一,在內(nèi)在精神開掘?qū)用妫未芍^超越了任何時代,文人士大夫?qū)⒉柚领o、內(nèi)斂、清淡與自然、平和、清遠的雅趣相結合。蘇軾曰:“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潔?!碧K軾品茶偏愛于泉邊,取水烹茶,實乃清雅。茶與泉,自古結緣。蘇軾于泉邊烹茶已超越了單純的品飲功用,而是在山水林泉之間放情任性,逍遙自在。

錢穆曾說:“中國在宋以后,一般人都走上了生活享受和生活體味的路子,在日常生活上尋求一種富于人生哲理的幸福與安慰?!敝袊糯咳似毡榉钚小百F適意”的生活態(tài)度,普遍向往精神層面的絕對自由,故在日常生活中追求個性化、情趣化。發(fā)展至北宋,文人士大夫更加善于把平常的生活藝術化,在普通而日常的生活中發(fā)掘生活的詩意。

北宋文人在品茶、飲酒、賞花、種竹等俗事中顯出雅致閑適的情趣。蘇軾的人生范式頗有代表性:“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芽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一盞午茶,一盤春蔬,在蘇軾的眼中,簡單而幸福,不由得發(fā)出了“人間有味是清歡”的感慨。

小結

蘇軾對茶的喜愛,正如北宋文人對琴棋書畫、草木山水的喜愛一樣,旨在平凡而普通的生活中品味人生的真意,探尋存在的奧秘。從蘇軾的詩中,我們可以一窺北宋時期的茶文化,看出北宋文人的志趣追求?!叭碎g有味是清歡”,一句詩將蘇軾的人生追求描繪的淋漓盡致,詩書畫酒茶,有了高尚的人生追求,人生無處不清歡。

參考文獻:

《茶經(jīng)》,作者:陸羽

《蘇軾詩集》,作者:蘇軾

《國史新論》,作者:錢穆

《中國茶書全集》,作者:方健

《蘇軾傳》,作者:林語堂

農(nóng)村網(wǎng)  責任編輯:農(nóng)村網(wǎng)
 

      溫馨提示:您正在瀏覽的文章是“從蘇軾茶詩看北宋茶文化”
      原載地址:http://gzstnw.cn/baike/45333.html
      版權聲明:本網(wǎng)站刊載的資訊由網(wǎng)友提供分享,資訊內(nèi)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表示農(nóng)村網(wǎng)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建議。網(wǎng)友轉(zhuǎn)載請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處。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lián)系。對于農(nóng)村網(wǎng)的原創(chuàng)作品,受國家知識產(chǎn)權保護,版權屬于農(nóng)村網(wǎng)所有。轉(zhuǎn)載務必注明出處及作者。凡用于商業(yè)用途需征得書面同意,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 農(nóng)業(yè)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推薦圖文
推薦農(nóng)業(yè)百科
    點擊排行
     
    網(wǎng)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方式 | 使用協(xié)議 | 版權隱私 | 幫助中心 | 網(wǎng)站地圖 | 網(wǎng)站留言 | RSS訂閱
    工信部信軟〔2015〕440號   農(nóng)市發(fā)[2016]2號   國發(fā)〔2015〕40號   農(nóng)發(fā)〔2017〕1號   中央一號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