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正,銀壺手工藝大師。師承有序,祖輩四代傳承,作品張弛有度,于寧靜中賦予力量,是國內(nèi)公認的頂級銀壺手工藝人。
早在千年前,人們便已將銀這種貴金屬應用于生活中。銀被賦予貨幣、裝飾、器具等多重價值。而每一件經(jīng)過千錘百煉的銀器,都包含著手藝人豐富的想象力,無限的文化內(nèi)涵,以及對于這門手藝充沛而熱烈的感情。
張英正出生在山東省招遠市,那里從古代就有采金的、打制金器、打制銀器的工匠。一到趕集的時間,各種手藝人都在集上做手藝。所以張英正小時候特別盼望趕集,愿意看,愿意跟大人學,模仿著做。
張英正的制壺生涯是與妹妹張莉密不可分的。
張英正的妹妹張莉曾經(jīng)生過一場病,再聽不到聲音。雖然張英正也沒有學過手語,但是他們之間用手語來比劃,或者用口型來表達,彼此非常默契。
妹妹愛畫畫,泉畔寫生,是他們每月固定的安排。
可能是從小對父親與哥哥打制銀器的耳濡目染,從學校畢業(yè)后,張莉便一邊當老師,一邊開始對銀壺進行設(shè)計。兄妹二人成為彼此最默契的合作伙伴。張英正制作的每一把銀壺,幾乎都是由妹妹設(shè)計的。
在張英正的心里,他數(shù)十載的堅持,不單單是對打制銀壺這門手藝的熱愛,更是出于一種責任,因為銀壺承載著妹妹以及很多人的努力與心血。
2006年至今,張英正的工作室從最初只有四五個人,發(fā)展到如今近百人,而這些人最早大多都是妹妹張莉的學生。因為這些孩子都有聽力缺陷,妹妹很擔心孩子們的就業(yè)問題,張英正便將他們都帶進了工作室,手把手的教他們?nèi)绾未蛑沏y壺,使他們擁有一技之長。這些年,無數(shù)把銀壺作品見證了師徒們一起走過的日子。
一把壺誕生前的幾個瞬間
碾軋
退火
幾經(jīng)反復,銀板最終會變成極易敲打的銀片,這也意味著,蛻變即將開始。
錘揲
經(jīng)過錘揲的銀壺,看起來表面粗糙,不夠平滑,卻也正是它打動人的地方。渾厚的質(zhì)感,樸實的肌理,這些是機械制品無法取而代之的,也是銀壺匠人技藝魅力的所在。人工錘揲看似簡單,但沒有幾年功夫壓底,成不了型。百十位徒弟中,能掌握此技藝的,大多已經(jīng)跟了張英正數(shù)十年。
鏨刻
為了防止鏨刻力度過大而使壺身變形,壺中可提前加入用來固型的松香,鏨刻完成后要加熱熔解掉。松香的熔點較低,銀壺不會因高溫而熔化。
如果問為何張英正會是業(yè)內(nèi)公認的頂級銀壺手工藝人,最重要的一點是他勇于創(chuàng)新。而他的創(chuàng)新最閃光的就是他的獨特技藝火燒金和寶石釉。
火燒金
銀的熔點是961.78攝氏度,而金的熔點為1064.18攝氏度,在銀熔化前要將金燒到壺面上,火候的掌握至關(guān)重要。首先要把銀壺燒到800攝氏度以上接近熔點,卻不能使之熔化,再迅速貼金,兩者熔化前形成融合。
火燒金的工藝完成后,為了使之更具光澤感,還要再貼一遍金,彌補細微之處的不足。
寶石釉
燒制寶石釉工藝,是以銀壺為胎,用金屬細絲盤制成各種圖案紋樣,再從中施以石英等其它顏料,形成紅、橙、黃、綠、青、藍、紫等諸多顏色。無論是燒釉還是打磨釉面,也要經(jīng)過多次反復。最終形成亮麗獨特的藝術(shù)效果。
一把壺,從無到有,堅持不懈,用工精湛,這就是手藝人追求的成就感。
每一把銀壺完成之后,張英正都會高興一陣子。徒弟們也跟著高興。徒弟們聽不見,但張英正會用各種方法稱贊他們做的好,他鼓勵徒弟們通過學手藝,過上更好的生活。
在寂靜的世界里,徒弟們擁有超乎于常人的專注。他們和張英正一起傳承和發(fā)揚著這門手藝。
手工是自然的,也體現(xiàn)著人性的溫度。
銀壺凝注了手工匠人的千錘百煉,我們收藏、夸贊銀壺之美,即是贊頌制造銀壺的手工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