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品種:泥鰍屬鰍科,南方分布較多,北方不常見,夏季最多,泥鰍捕捉后,可鮮用或烘干用;鱔魚屬合鰓魚科,6-8月所產的最肥。體型:泥鰍比黃鱔小,其體為長圓柱形,尾部側扁,口須5對;黃鱔體細長呈蛇形,體前圓后部側扁,尾尖細,頭長而圓。
一、泥鰍和黃鱔的區(qū)別
1、品種不同
泥鰍屬于鰍科,全年都可采收,可鮮用或烘干用,也可食用、入藥,被稱為“水中之參”;鱔魚屬合鰓魚目,合鰓魚科,產期在6-10月,以6-8月所產的最肥,營養(yǎng)價值甚高。
2、體型不同
泥鰍有鱗,體為長圓柱形,口下位,呈馬蹄形,尾部側扁,上頜3對,較大,口須5對,下頜2對,一大一小,尾鰭為圓形,鱗片細小,埋于皮下,體背及背側是灰黑色,并有黑色小斑點,體側的下半部是白色或淺黃色;鱔魚無鱗,體細長呈蛇形,尾尖細,體前圓后部側扁,唇頗發(fā)達,口大,端位,上頜稍突出。
3、營養(yǎng)成分不同
每100g泥鰍含熱量15.00大卡、脂肪0.20g、纖維素0.50g、碳水化合物2.90g、蛋白質0.80g,營養(yǎng)豐富,肉質鮮美,富含蛋白質及多種維生素;每100g黃鱔含水分80g、脂肪0.9g、蛋白質18.8g、鈣38mg、灰分1g、磷150mg、鐵1.6mg。
4、分布范圍不同
(1)泥鰍廣泛分布于亞洲沿岸的中國、日本、朝鮮、俄羅斯及印度等地,具體分布在中國(廣西、北京、天津、河南、安徽、江西、黑龍江、山西、湖南、山東、福建、浙江、遼寧、香港、廣東、吉林、臺灣)、朝鮮、日本、韓國、俄羅斯(薩哈林州、阿穆爾州)、澳大利亞、柬埔寨、西班牙、越南、意大利、加拿大、德國、菲律賓、哈薩克斯坦、泰國、土庫曼斯坦、西班牙、烏茲別克斯坦、美國、老撾、緬甸。
(2)黃鱔的原產地是孟加拉國、中國、柬埔寨、印度尼西亞、印度、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日本、緬甸、馬來西亞、泰國和越南,由美國引進,在中國各地均有生產,以中國長江流域、遼寧和天津產量較多,廣泛分布于亞洲東部及附近之大小島嶼,西起東南亞,東至菲律賓群島,北起日本,南至東印度群島。
二、黃鱔的生活習性
1、黃鱔日間喜在多腐植質淤泥中鉆洞或在堤岸有水的石隙中穴居,夜間出穴覓食,口腔皮褶可行呼吸作用,借助口腔及喉腔的內壁表皮作為呼吸的輔助器官,能直接呼吸空氣,在冬季與干季時,會掘穴深至地下1-2米,數(shù)尾魚共棲,在水中含氧量十分貧乏時,也能生存。
2、黃鱔為肉食兇猛性魚類,能捕食各種小動物,如昆蟲及其幼蟲,也能吞食蝌蚪、蛙和小魚,攝食多屬啜吸方式,夏季攝食最為旺盛,寒冷季節(jié)可長期不食而不至死亡。
三、泥鰍的生活習性
1、泥鰍在底泥中或水的底層淤泥中活動,觸須、側線等十分敏感,但由于喜晝伏夜出,長期在黑暗環(huán)境使其視力退化,觸須和側線在避敵和覓食活動中起到關鍵作用,通常使用鰓呼吸,此外還能進行腸呼吸,對低溶氧的忍耐力很強,缺水的環(huán)境中只要泥土保持濕潤,仍可存活很長時間。
2、攝食淤泥中藻類等底棲生物,也取食浮游動物,人工喂養(yǎng)時可投喂小型甲殼動物、昆蟲、嫩植物莖葉、水蚯蚓等,由于泥鰍取食廣泛,所以與其他魚類混養(yǎng)往往能起到“清潔工”的作用,在繁殖季節(jié),攝食量則更大些,泥鰍不同生長階段的食物是不完全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