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如何辨別端茶送客,據(jù)清代末期朱德裳《三十年見聞錄》記載:一個新上任的縣令于炎夏之時前去拜謁巡撫大人,按禮節(jié)不能帶扇子。
這位縣令卻手執(zhí)折扇進(jìn)了巡撫衙門并且揮扇。巡撫見他如此無禮,就借請他脫帽寬衣之機(jī)把茶杯端了起來。左右侍者見狀,立即高呼“送客”。
縣令一聽,連忙一手拿著帽子,一手抓著衣服,很狼狽地退了出去。這個故事反映了當(dāng)時清代官場上盛行的風(fēng)俗——“端茶送客”。那時,下屬拜見上司,上司雖讓侍者泡茶相待,但大都不喝。
當(dāng)上司舉起茶杯做欲喝狀時,則是下“逐客令”的表示,侍者會立刻高呼“送客”。當(dāng)然,清代官場上的客來上茶,坐久了也是可以喝的,但須上司舉手稱“請茶”且上司先飲,下屬才能端茶品飲。
《人間詞話》的作者王國維在《茶湯遣客之俗》中曾有這樣一段描述:“今世官場,客至設(shè)茶而不飯,至主人延客茶,則仆從一聲呼送客矣,此風(fēng)自宋已然,但用湯不用茶耳?!?/p>
可見,這種習(xí)俗自宋代就已經(jīng)有了,具體來說,應(yīng)是從宋朝的“點湯逐客”演化而來。
點湯又是怎么回事?原來過去古人待客有一常禮,就是說客人來了先喝茶,飲完茶以后再喝湯,后來一步步演變,客人來了先喝茶,走的時候再喝湯,這個湯一般用甘香藥材熬制而成。
從上可以看出,"點湯"原為"客辭敬湯"的一個禮俗,到后來卻被人引用作為"文明逐客"的手段。魏泰的《愛軒筆錄》中提到過這樣一個典故:宋時有一個叫胡枚的吏部官員,被調(diào)到陜西興元去做知府,因家貧路遠(yuǎn),無力赴任,說白了就是他不想去,那怎么辦呢?
于是便去求見樞密院長官陳升之,想通融一下,可誰知陳升之既不給通融,也不愿聽他陳訴,立即點湯,前面講了,湯是客人走時才喝的,那么陳升之這個意思再明確不過,湯都上來了,你該走了。
于是,"枚得湯,三奠于地而辭去",意思是說胡枚接湯后沒有喝,而是把它潑在地下忿忿離去,看來,這個胡枚還是有點骨氣的。
端茶送客,與客來敬茶的美德是背道而馳的,如今已經(jīng)絕跡。但從一個側(cè)面反映出,在中國,喝茶早已超越單純的飲食,不僅成為人際交往中的待客之道,并且蘊(yùn)含了獨特的禮儀規(guī)則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