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農業(yè)技術 » 種植技術 » 正文

花生銹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什么時候防治效果好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fā)布日期:2024-10-23 22:31  瀏覽次數:1415
內容摘要:花生銹病,是由花生柄銹菌引起的。溫度:孢子萌發(fā)的溫度為11-33℃,最適溫度為25-28℃。光照:黑暗環(huán)境下,孢子萌發(fā)良好,但在太陽光的強烈照射下,孢子不會萌發(fā)。酸堿度:pH4-12時,夏孢子發(fā)芽正常,pH在4以下時,發(fā)芽率下降。一、花生銹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1、花生銹病,是由花生柄銹菌引起的,主要危害花生的葉片,也可危害花生的葉柄、托葉、莖稈、果柄和莢果部位。2、溫度、濕度:孢子萌發(fā)的溫度為11-33℃,最適溫度為25-28℃。在濕熱50℃的環(huán)境下10分鐘就會死亡,但是在干熱60℃的環(huán)境下10分鐘仍然不會

花生銹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什么時候防治效果好

回答花生銹病,是由花生柄銹菌引起的。溫度:孢子萌發(fā)的溫度為11-33℃,最適溫度為25-28℃。光照:黑暗環(huán)境下,孢子萌發(fā)良好,但在太陽光的強烈照射下,孢子不會萌發(fā)。酸堿度:pH4-12時,夏孢子發(fā)芽正常,pH在4以下時,發(fā)芽率下降。

一、花生銹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1、花生銹病,是由花生柄銹菌引起的,主要危害花生的葉片,也可危害花生的葉柄、托葉、莖稈、果柄和莢果部位。

2、溫度、濕度:孢子萌發(fā)的溫度為11-33℃,最適溫度為25-28℃。在濕熱50℃的環(huán)境下10分鐘就會死亡,但是在干熱60℃的環(huán)境下10分鐘仍然不會死亡。

3、光照:黑暗環(huán)境下,孢子萌發(fā)良好,但在太陽光的強烈照射下,孢子不會萌發(fā)。

4、酸堿度:在pH處于4-12的范圍內,夏孢子發(fā)芽正常,pH在4以下時,發(fā)芽率下降。

5、氧氣濃度:當缺氧時,孢子不會萌發(fā)。

6、發(fā)病時間特點:春花生早播病輕,晚播病重;秋花生則早播病重,晚播病輕。因為在春季后期,降水量較多,空氣比較濕潤,有利于孢子的萌發(fā)。而秋季早期雨水較多,后期進入少雨季節(jié)。

二、花生銹病什么時候防治效果好

1、防治時間

發(fā)病初期,當田間病株率達15-20%或近地面1-2片葉有2-3個夏孢子堆時,及時噴灑藥劑進行防治。

2、藥物選擇

(1)每畝地使用100-120g的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或20-40g的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或8-10ml的40%氟硅唑乳油,或50-70ml的30%醚菌酯懸浮劑,或25-35ml的25%戊唑醇水乳劑,或30-50ml的45%咪鮮胺水乳劑兌水40-50kg,均勻噴霧。

(2)噴灑50%克菌丹可濕性粉劑400-600倍液,或30%氟菌唑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或4%嘧啶核苷類農用抗生素水劑400-600倍液,或24%腈苯唑懸浮劑1000-1500倍液,或10%苯醚甲環(huán)唑水分散粒劑1000-2000倍液,或20%三唑酮乳油1000-2000倍液,或25%丙環(huán)唑乳油1000-2000倍液,每畝地40-50kg的藥液。噴藥時可加入0.03%的有機硅或0.2%洗衣粉作為展著劑,每隔10-15天噴1次,一共噴灑2-3次。

(3)除開噴藥防治,可以在下針期時(50%植株開花到50%植株出現雞頭狀幼果),使用15kg的新鮮草木灰和15kg的石灰粉混合后在早上露水未干時撒施在葉面。

農村網  責任編輯:農村網
 

      溫馨提示:您正在瀏覽的文章是“花生銹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什么時候防治效果好”
      原載地址:http://gzstnw.cn/jishu/37416.html
      版權聲明:本網站刊載的資訊由網友提供分享,資訊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表示農村網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建議。網友轉載請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處。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對于農村網的原創(chuàng)作品,受國家知識產權保護,版權屬于農村網所有。轉載務必注明出處及作者。凡用于商業(yè)用途需征得書面同意,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關鍵詞: 銹病
 
[ 農業(yè)技術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推薦圖文
推薦農業(yè)技術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系方式 | 使用協議 | 版權隱私 | 幫助中心 | 網站地圖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工信部信軟〔2015〕440號   農市發(fā)[2016]2號   國發(fā)〔2015〕40號   農發(fā)〔2017〕1號   中央一號文件